國際照明大師周鍊帶領,新北水湳洞選煉廠 360顆燈「點亮十三層」

本文作者:司徒嘉慧 / 攝影:台灣電力公司

從沒想過,原來金瓜石附近也藏著這樣一座山野中的「羅馬競技場」、湮沒在海角天涯的「布達拉宮」。

2017年,在國際照明大師周鍊的帶領下,他的學生,也是一隱照明設計顧問公司的主持設計師朱文英與合夥人劉炳毅,一起與委託「點亮十三層」公共藝術案的業主台灣電力公司,來到位於金瓜石一帶的水湳洞選煉廠遺構勘景、準備建築照明計畫。當時那份脫口而出的震撼,至今依然迴盪在他們心中。

(國際照明大師周鍊。攝影:林家慶)
(國際照明大師周鍊。攝影:林家慶)

水湳洞選煉廠遺構,俗稱十三層遺址(實為十八層),原是建於日治時期1933年的選礦廠與煉礦廠,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基隆山東麓,隔著北部濱海公路臨眺黃藍交錯的陰陽海。這一區自清末在基隆河中發現砂金,淘金客湧入山中尋獲金脈,而有金瓜石之名。

到了日治時期以先進技術興廠選煉,金瓜石的黃金年產量一度衝上近7萬兩的巔峰,後來還有銅礦等,在20世紀數一數二的貴金屬礦山。無奈至1973年後,礦產逐漸枯竭,選煉廠最終於1987年歇業。

盛極一時的水湳洞選煉廠,走過半世紀的燦爛輝煌後,人潮散去,只剩下夾在零星礦村與漁村之間的十三層遺址,在一片漆黑的夜晚,獨自面對東北季風的吹拂。

在15種、逾360顆建築照明燈的妝點下,「點亮十三層」將於今年中秋夜開幕,重燃山城如黃金般的生命力。即使入夜,遊人也能感受大自然與歷史交融出的壯闊與美麗。

曾為美國自由女神像、馬來西亞雙子星塔作照明設計的周鍊認為,「照明設計最重要的是,與環境、與文化、與人的關係。」

朱文英接著補充,一般人覺得照明設計只是打亮,但即使是打亮,也要控制亮度,也就是專業上所說的輝度。

因為,照明設計應是配合周遭空間與形式,而不是與之脫離,只求做出很炫的光。

(周鍊解說照明設計。攝影:林家慶)
(周鍊解說照明設計。攝影:林家慶)

接下來,為了讓照明設計與十三層遺址的文化歷史建立關聯,設計團隊也考量了燈光的顏色,專業術語稱為色溫。設計團隊先以不同色溫的燈具實地測試,最後選用了2100K的低色溫燈具為主要燈光,在遺構表面上烘托出一種暗暗的金色質感。

而窗洞、門洞中所透出的次要燈光,則選用看來更溫暖的琥珀色光。乍看恍若岩漿色的煉礦爐火光,營造一種好像還有人在廠內工作的樣子。

此外,一隱照明設計顧問也特別為開幕儀式,準備了90秒結合新編樂曲的動態照明設計。作曲家是前金曲獎評審委員、經常為五月天編曲及演奏keyboard的周恆毅。

動態照明共分為五個章節。從舒緩如大地吐納自癒的第一章節「呼吸」開始,接著進入如浪拍打遺址的「海潮」、如微風徐徐吹過的「風動」、如群星明滅閃爍的「星空」,最後在第五章節回歸「天地有大美」的靜態設計主題,感受十三層遺址靜靜座落在這個場域的雍容壯麗。

在接近兩年的設計與施工過程中,一隱照明設計顧問團隊面臨了許多技術上的挑戰。最大的挑戰即是,錯綜複雜、又無足夠書面資料支援的建築結構與地形。

(十三層遺址照明模擬。圖片:一隱照明)
(十三層遺址照明模擬。圖片:一隱照明)

因設計前期不能進入遺址內部,只能從等高線地形圖與空拍圖中去摸索未來佈燈的位置,待實際施工時再進行修正。今年五月展開施工,終於得以進入遺址內部,所有燈具設備皆須以人力徒手搬運,攀上層層疊砌甚至部份坍塌損毀的遺址。

且因是珍貴歷史遺跡,燈具設備也不得以侵入性的釘子固定。再加上今夏大小颱風不斷,施工人員因金屬污染疑慮,皆需在濕熱酷暑中穿著長袖衣褲戴口罩等防護措施。劉炳毅不禁感嘆,這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困難、最辛苦,但也最感動的案子。」

晚上六點,時值攝影師口中的「魔幻時刻」,天色藍中帶粉,慢慢暗了下來。正式點燈前一週,朱文英和劉炳毅在十三層遺址前方的停車場,準備開始繼續進行「調光」工作,定要將設計修改得盡善盡美。他們身後的高台上、遠方的長仁社區涼亭內,早已聚集了各路攝影師,腳架縱橫交錯,空拍機也在頭上嗡嗡迴旋。

「哇——!」十三層遺址陡然亮起的那一刻,驚呼與快門聲此起彼落。在漁村與礦村的點點燈火之間,黃金城倏然現身,與皎白的月、靛藍的天,一同俯瞰著搖曳在陰陽海上的點點漁燈。

黯淡三十餘年的水湳洞選煉廠,終於再度煥發幽幽光芒,活回金瓜石。

※本文由微笑台灣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國際照明大師周鍊帶領,新北水湳洞選煉廠 360顆燈「點亮十三層」》,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微笑台灣文章

相看兩不厭,在寂寞公路的世界裡遊走

無耳茶壺山 蜿蜒的公路像極了我腦袋的思路,有點美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