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這一針可望帶動通膨升溫

【時報-台北電】新冠肺炎疫苗研發近來相繼傳出捷報,部分經濟學家認為,疫苗問世可望讓美國民眾再次出國旅遊和上餐廳消費,進而推升物價,扭轉長年低迷不振的通膨率。

過去十年美國經濟強勁和失業率低,但消費者物價鮮少觸及聯準會(Fed)2%的目標。

倘若通膨率一如經濟學家預測,在疫苗推出後上升,將考驗聯準會8月宣布採行的通膨政策架構-平均通膨目標。該政策允許通膨長期低於2%的目標後,高於目標一段時間,維持長期平均2%的水準。

疫情重創美國經濟,專家多認為疫苗是讓生活與經濟回復正軌的關鍵。因疫情大舉裁員的航空和餐旅業,可能無法因應需求急速揚升,導致價格上揚。此外,租金亦可能隨需求回升而走高。

此外,美國儲蓄率攀升顯示,美國政府向民眾發放的紓困支票和失業補助,大部分仍未花用,這些資金一旦流入經濟將推升物價上漲。

上述因素皆可能拉高聯準會偏好的通膨衡量指標-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10月PCE年增1.4%,仍不及央行2%的目標。

部分經濟學家認為疫苗僅能短暫拉抬通膨,效用可能只會持續一至兩個月。2020年春季美國爆發首波疫情,造成3月和4月物價大幅走跌,基期較低將顯得通膨迅速上升。

專家指出,聯準會官員可能不會對通膨在短時間內勁揚做出反應,而且通膨上升可能在2021年夏季就會緩和下來。

然而,部分經濟學家則認為,通膨沒有那麼快回溫。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曾特納(Ellen Zentner)樂觀看好2021年美國經濟成長,但預估通膨要到2022年才會達到或超過2%目標。

當然有些專家的看法較為悲觀,高盛經濟學家希爾(Spencer Hill)便認為,勞動市場直到2024年才能復甦,在此之前通膨都將受壓。(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