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週報】中國整頓科技巨頭、鮑爾信心喊話、亞特蘭大槍擊案

本週,中國科技巨頭震盪多,當局頻頻祭出反壟斷法。傳言中國政府要求阿里巴巴出售旗下媒體資產。而電商龍頭「拼多多」董事長黃崢閃辭,身價一夜間縮水40億美元。

繼日前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Baidu)在香港二次IPO 發行後,深受中國年輕人喜愛的影音平台《嗶哩嗶哩》(Bilibili,俗稱「B 站」),預計在香港二次公開發行,計畫籌資32億美元。

焦點轉到美國現場,美國聯準會甫結束的利率決策會議,主席鮑爾又說了什麼?以及,近期引起全美亞裔族群恐慌及憤怒的「亞特蘭大槍擊事件」,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遠見》帶您回顧本週發生的國際要事。

中國巨頭》馬雲又被盯上、拼多多創辦人黃崢閃辭

中國當局接連祭出反壟斷法,使得阿里巴巴、騰訊等多家科技巨頭坐立難安。日前,《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中國當局高度關注阿里巴巴對中國輿論的強大影響力,並要求出售旗下的媒體資產。

為人所知的媒體資產,包含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持股近37%在中國具有影響力的新聞媒體《第一財經集團》、持股近30%的社群媒體《微博》,以及持股不到10%的影音平台《嗶哩嗶哩》等多家傳媒相關企業。

阿里巴巴提供。
阿里巴巴提供。

阿里巴巴提供。

順帶一提,《嗶哩嗶哩》預計在香港二次發行,招股上限988港元,計畫籌資32億美元。僅次於去年11月上市的「最貴港股」教育集團《新東方》1,399元。根據招股文件,該公司預計將資金用來支持用戶增長、內容生態,以及改善用戶體驗等。

這也是繼去年11月,全球最大金融科技獨角獸螞蟻金服上市卡關後,阿里巴巴再度面臨反壟斷挑戰。且12日螞蟻集團執行長(CEO)胡曉明則以「個人意願」為由宣布辭職。當局加大金融監管力道等狀況下,螞蟻集團的上市路遙遙無期,再次引發市場熱議。

「這是一個用命拚的時代」這是去年電商巨頭拼多多,在年輕員工「996」(每日朝9晚9、每週6天)過勞猝死後的冷血回應,並引發大眾的譴責。過度犧牲勞工的拼多多公布去年第四季財報,活躍買家數7.88億,更超越阿里巴巴、淘寶。

財報雖有虧損,但外界更關注董事長、創始人黃崢的閃辭,身價也在一夜之間縮水高達40億美元(約新台幣1136億元),並由現任CEO陳磊來接棒。

拼多多官網。
拼多多官網。

拼多多官網。

鮑爾喊話》維持低利率、持續購債

看好今年美國經濟成長強勁,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上調今年經濟成長預測。今年GDP成長率將達6.5%,不僅大幅高於去年12月預測的4.2%,更是1983年來最高的預測。

而在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甫結束為期兩天會議,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又說了什麼呢?

「維持趨近於零的基準利率、每月至少持續購買1200億美元的債券、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主席鮑爾再次重申。並且預期在2023年之前都不會升息。鮑爾也強調升息的條件是就業最大化、通膨觸及2%。

分析師表示,鮑爾信心喊話加上Fed未升息、有意保持低利率,可望讓科技股近期面臨的壓力獲得舒緩。

總經研究平台「財經M平方」創辦人陳佳茹觀察,此次聯準會調升今、明兩年的美國GDP預測,更印證美國經濟正在轉好的路上。

她指出,公債殖利率持續高漲,也將加劇類股輪動效應。近期科技股回檔、那斯達克指數走低,但道瓊創高,就是反映科技股的股利殖利率較低,而能源、金融等比重較高的道瓊殖利率較高,如此盤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亞特蘭大槍擊》掀起「反亞裔仇視」浪潮

黃種人的命也是命嗎?全美因佛洛伊德(George Floyd)事件,引發一連串的「黑命貴」運動。日前,佛洛伊德的家屬與政府達成天價和解金2700萬美元(約7.6億新台幣)的賠償。

@BLimaMicro twitter。
@BLimaMicro twitter。

@BLimaMicro twitter。

自去年疫情以來,全美反亞裔情緒持續高漲。如今發生亞特蘭大槍擊案事件後,再次突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亞裔美國人遭歧視的議題。該案造成8人喪命,其中有6名亞裔女性(至少4名死者為韓國裔)。

21歲白人男子朗恩(Robert Aaron Long)是多起槍擊案的嫌疑人。表明犯案動機是長期深受「性成癮症」所苦,否認因為種族主義,但警方不排除種族偏見等可能。

「過去一年間,全美發生近3800起針對亞裔族群的仇恨攻擊事件」,由停止仇恨亞裔和太平洋島居民組織(Stop AAPI Hate)最新報告指出。其中包含言語騷擾、刻意忽略、人身攻擊等。

美國總統拜登、前總統歐巴馬,以及台裔企業家楊安澤等人齊聲譴責仇視。「過去前美國總統川普常以『武漢病毒』談論疫情,使得美國社會對亞裔族群有不準確的認知,更升高仇恨氛圍」白宮發言人莎奇(Jen Psaki)17日直指。

且根據《美聯社》報導,這更是美國自2019年8月俄亥俄州岱頓市九死槍擊案後最嚴重的槍擊案。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