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週報】梅克爾退休前坦承:當初對中國太天真

本週,將卸任的德國總理梅克爾接受《路透社》專訪時意外坦承:當初應對中國,太天真,暗示德國對中思惟已改變?

另外,當疫情降溫,「台日旅遊泡泡」正商討中,備受兩國民眾期待。沒想到日本作家得知後寫文直指,日人赴台觀光很危險,勸自家人少去。已在兩地網上引發熱議。

至於中國與西歐洪災後,又見極端氣候來襲。加拿大卑詩省11月發生「500年一遇洪災」,許多地區在不到48小時內下完一個月雨量,當地已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梅克爾卸任前,談對中思惟改變

當拜習會16日剛過,引發各界對於中美台敏感情勢的高度關注,向來對中國較友善的德國總理梅克爾,於17日接受外媒專訪,也一反之前態度,坦承一開始應對中國的做法,現在看不完全對。

她表示,也許一開始,對待中國一些合作關係上態度太天真了。

德國總理梅克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取自Mission of China twitter
德國總理梅克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取自Mission of China twitter

德國總理梅克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取自Mission of China twitter

事實上,梅克爾正是在16年任內,主導德國成為中國第一大經貿伙伴的關鍵推手。而由於德國是歐盟領袖,她的態度也深深影響歐盟各國對中思惟。即便包括歐盟委員會以及不少當地業界專家,均曾舉證指出中國有許多商業間諜,長期設法竊取歐盟企業諸多機密技術,仍沒有讓她改變態度。

梅克爾在當天受訪時也強調,如今德國對中國的外交經貿合作,已經比以往謹慎許多。但她仍不贊成完全和中國切斷合作關係,只是必須小心。

由於梅克爾即將退休,一向慎言的她,突然發表對中立場改變的言論,讓不少政界專家認為,或許暗示著,未來接班的德國聯合政府,對中國的態度將不像以往友善。在中美對立持續下,德國的改變若成真,勢將對全球愈來愈分化的政局帶來負面影響。

台日旅遊泡泡快有譜,日作家卻指赴台危險

當近期疫情降溫,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透露,台日旅遊泡泡正在商討中。對於一向愛到彼此國度觀光的兩地民眾來說,是備受期待的新進展。

沒想到,一位日本作家田中美帆,近日得知後於網上發文指出,台灣長期交通肇事率高,是赴台觀光的最大風險,不推薦自己國人旅遊。此文一出便成為日本雅虎站上熱文,備受日本網友關注,在台也引發討論。

原來,田中美帆曾在台求學,長期居留台灣,並且曾採訪結識了日前因車禍逝世的作家陳柔縉。田中美帆指出,看到陳柔縉僅是在家附近騎單車,竟能被外送員撞至身亡,感到非常悲傷。

日本作家田中美帆認為台灣交通混亂,不建議日本人來台旅遊。蘇義傑攝
日本作家田中美帆認為台灣交通混亂,不建議日本人來台旅遊。蘇義傑攝

日本作家田中美帆認為台灣交通混亂,不建議日本人來台旅遊。蘇義傑攝

她強調,在台灣看到的交通狀況之混亂,只有「憤怒」一詞可形容。像是十字路口,常見到機車隨意轉彎,即便站在路邊都很危險。窄巷內則常見到機車與汽車無視行人,開得飛快。

另外,她更提出日本與台灣的交通事故統計做比較,日本人口約為台灣的5.4倍,然而全年交通肇事件數與死亡人數均較台灣低,顯然台灣的交通事故太多,勸日本民眾不要太常赴台觀光。

由於有事實與數據佐證,田中的觀點深獲兩地網友認同。匿名「かもちゃん」的日本網友指出,在台灣等紅綠燈,過程常常讓她覺得很驚險。台灣網友「savage_tw1949」則表示,國人長期漠視行人路權,心態需要改變。

看來,台灣的交通問題委實需要徹底改革,不然除了對國民人身安全有害,也會阻礙觀光推展。

極端氣候又來:加拿大「500年一遇洪災」

誰說極端氣候只是偶發?繼中國鄭州、西歐洪災與美國颶風後,加拿大卑詩省最近也遇嚴重水患。

自11月14日起,當地狂下暴雨,有些地區甚至在48小時內就降下超過200毫米的雨量。而該地11月平均雨量,通常一整個月才約188毫米左右,就可知事態嚴重性。當地氣候專家更指是近50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水災。

這場驚人的大水,已引來不少災情。據《衛報》統計,目前確定一人死亡,仍有不少人失聯待尋,同時已有超過1萬8000名民眾,頓時陷入無水電網路、食物也極度缺乏的困境。



至於當地許多主要路段因此被沖毀,房屋被土石流掩埋的例子更不計其數,估計災後重建要花上10億美元。從當地網友自行在Twitter上Po出的照片觀察,現場充斥著路斷房淹的震撼景象,令人心驚。

不少當地人抱怨,政府宣布到了臨時安置場所,就會得到完善照顧,但他們在大雪中徒步過去,卻發現大多早已大排長龍,最後只能睡在車上。怒指當地政府對於極端氣候,事前的警戒與防備還是太少。



另外還有人指出,今年夏天他居住的社區就遭遇過高溫野火,還好及時逃離,沒想到這週又遇上水災。他也困惑,一向氣候穩定的加拿大,為何會在一年內同時遇上野火與大水?

當COP26氣候峰會剛在本週閉幕,許多環保人士抱怨各國政府與大企業,在此會上面對氣候因應仍流於空談。只能希望他們,能因為再一次逼近眼前的驚人洪災,終於警醒且付諸行動。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