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永續金融是什麼?怎麼轉動ESG?6大金控都在拚,永續金融4大行動一次看
沒有廠房、沒有機台、沒有煙囪的金融業,為什麼可能是「碳排大戶」?
國際上將溫室氣體分成三大範疇,範疇一為工廠製程的直接排放、範疇二為能源間接排放,如電力、蒸氣等能源使用,範疇三為其他間接排放,投融資就屬範疇三。舉例來說,假設一家公司年碳排10萬噸,該銀行占該公司總融資3~5%,就會有3,000~5,000噸碳排算在該銀行頭上。
所以「借錢給誰」,是金融業減碳的關鍵;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金融業手握的資源,也是產業低碳、淨零轉型的燃料,既是減碳者、也是驅動者,讓金融業站在邁向永續最核心的位置。
不減碳就掉單,金融業緊盯投融資客戶減碳績效
金融業家大業大,一般來說金融控股公司(簡稱金控),會透過控股方式發展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票券等事業,都屬金融業的一環。
對金融業來說,就算撇除永續的策略,銀行投資與放款對象的ESG表現,緊緊牽動公司的財務績效。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蘋果承諾2030年製造供應鏈需達到碳中和,不符合減碳要求的廠商,將被退出供應鏈,因此金融業緊盯被投資公司的減碳績效。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說明:「對於重視獲利的金融業來說,如果投資一家不減碳的公司,會影響到本身的財務績效,造成資產減損。」
因為投資的公司減碳不夠,影響到訂單沒有賺錢,金融業就收不到股利,甚至放款給他的錢收不回來。各行各業的減碳影響,其實是環環相扣。
但基於服務客戶考量,金融業無法立即撤出既有的高碳排產業融資,關鍵就變成金融業如何運用金流引導產業的走向。當金融業承諾不再放款給新的化石燃料開採計畫,高碳排產業將面臨轉型困難;但當金融業運用資金協助化石燃料公司轉型,就有機會成功轉型成再生能源業。
李宜樺用一個場景貼切形容金融業正面對的挑戰,「現在大家就像是在一艘船上,船一直往下沉,到底什麼時間點要棄船,跳下來逃生,逃得比較早的人,獲利減損程度較小;逃得慢的人,會遭受很大的損失。」即便是手握資源的金融業,也面臨分秒必爭的轉型挑戰。
原本每天都要做的投資評估,如今金融業受到更多政策環境的外在影響,必須加快轉型的步伐。
金融業要怎麼推動「永續金融」?有哪些解決方案?
因此,近年來金融業積極推動「永續金融」發展。所謂永續金融(Sustainable Finance),據歐洲投資銀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首席永續金融顧問埃拉・克雷維(Eila Kreivi)解釋,「永續金融是指把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與公司治理(Governance)納入投資決策。長遠來看,會有更多投資在永續專案與活動上。」
台灣在推動永續金融的進程中,金管會動得很快。 金管會先是在2022年9月5日號召5大金控公司成立「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希望透過金融業集體的力量,引導客戶共同減碳,包含元大、中信、玉山、第一及國泰金控,去年12月新增第6家永豐金控。
接著9月下旬金管會推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訂定金融業者須揭露碳排資訊,從投融資推動整體產業減碳為核心策略之一。
截至2023年底,國內金融機構目前已有18家遞交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i),並有7家通過目標審查(包含國泰、玉山、中信、元大、富邦、台新、合庫金控),SBTi協助金融業評估投資、貸款、承銷服務及保險活動上的碳排量,並設定可信的淨零路徑與目標。
當有了明確的減碳方法學後,國內金融業推出相關永續金融商品/服務,初步可分為四大行動,同時滿足環境保護、資本主義的解決方案。
第一,發行永續相關債券。 證券交易平台「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自2021年將綠色債券、可持續發展債券、社會責任債券整合成「永續發展債券專板」,截至2023年底,累積永續發展債券發行總量達新台幣5,319.46億元,相較2022年3,847億元增幅約38%。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的公股銀行(兆豐、合庫、第一、彰化、台灣)在永續發展債券的發行上表現相當積極,其中合庫銀行的永續相關債券發行量,截至2023年3月累積發行80億元領先各公股銀行,其募得資金全數運用在綠色投資,及社會效益投資計畫的放款。
第二,把更多資金投入在再生能源專案融資。 金融業投入太陽光電、離岸風電及固態再生燃料電廠(SRF)等新能源減碳商機,並宣告不再提供燃煤電廠專案融資,朝向脫碳、撤煤的趨勢。
為鼓勵金融業把資金引導到對ESG有助益的經濟活動,金管會在2022年底公布「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白紙黑字列出:再生能源建置、氫能、智慧電網及儲能、碳捕捉相關技術等13項前瞻經濟活動,當有明確的永續活動的標準,未來金融機構可針對這份指引揭露投融資資訊,了解企業所做的永續行為是否符合永續活動認定的範圍,而非只是花錢創造綠色的形象,避免漂綠(Greenwashing)的風險。
同時金融業也要轉變思維。兆豐金控總經理蕭玉美提到,過去對於前瞻性的產品,銀行會覺得風險較高、貸款偏保守,未來不能再用傳統的貸款思維,接下來「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會與政府機關、產業、同業溝通協調,如何讓資金推進新興減碳技術。
第三,推出永續連結貸款。 只要企業在期限內達成設定的永續目標,銀行便提供更優惠的放款利率,提高企業朝向低碳轉型的動機。
自2019年星展銀行與友達光電簽訂3年期20億元永續連結貸款,開啟國內市場先河,各家銀行紛紛投入永續連結貸款業務。
過去銀行貸款給企業,原本只要考慮授信5P( 註 )原則,只要授信風險是安全的,就是銀行最好的顧客。但把ESG、永續思維導入貸款業務後發現,這家公司的ESG不符期待,最安全也可能是最危險的客戶,「好客戶」的定義也不斷改變。
註:授信5P是銀行審核貸款的原則,看貸款對象(People)的信用狀況、資金用途(Purpose)、還款來源(Payment)、債權保障(Protection)、授信展望(Perspective),確保銀行融資給企業是安全的。
近年ESG除了關注減碳行動,攸關動植物保護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議題關注度提高,去年9月玉山銀行與裕隆汽車共同簽訂「氣候暨生物多樣性永續連結貸款」,將台灣原生樹種的復育成效作為生物多樣性指標,連結貸款金額高達10億元。銀行透過優惠貸款利率,鼓勵企業設定並達成關鍵的永續指標,有助於降低投融資碳排。
第四,發行綠色基金。 金融業發行ESG主題基金,由於綠色基金以ESG投資為原則,較重視企業的長期發展與營運,較不易受到短期市場波動的影響。
根據基金資訊觀測站ESG基金專區,截至2023年底統計,境內ESG基金(含ETF、債券基金等)規模上看4,359億元,較2021年底ESG基金在整體基金市場規模占比從2.4%,倍增至6.5%,顯示ESG投資規模持續增加。
碳稅、碳費來襲,ESG量化是未來挑戰
當金融業扮演永續轉型的推手,從提供企業貸款,到個人的ESG基金商品,也會影響產業經營與個人的消費行為。
據會計師事務所資誠《2023全球投資人調查報告》指出,高達94%投資人認為,企業永續報告書中呈現的永續績效,有漂綠的可能。顯示提升ESG量化資訊與可信度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不過很快地,企業將面對更嚴苛的ESG資訊揭露規範。特別是去年8月金管會發布接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旗下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的「永續報導揭露準則 S1、S2」,希望提升永續資訊報導品質、可比較性,慎防企業誇大ESG的成效,台灣預計2026年分階段採用IFRS永續揭露準則。
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認為,「未來所有的永續資訊將被財務數據量化,這對資本市場是一場重要的變革。」意味當企業被歐盟課徵碳邊境稅、在台灣被課徵碳費,都會一次性反應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上,不再像過去須翻找企業的永續報告書、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報告書等等。
當ESG從典範走向規範,金融業作為關鍵力量,可引導資本市場投資永續企業,加速產業升級與淘汰,展現「有感」的金融影響力。
延伸閱讀:全家挑戰首間「碳中和超商」!用上6%綠電、設充電樁,還有哪些能源策略?
責任編輯:林美欣
更多報導
直擊全台首座固態電池廠!輝能憑什麼打造「電動車聖杯」?關鍵就在這台印刷機!
【圖解】好市多南台中店賣出全球第一,低價策略為何難複製?Costco靠這一點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