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生成式AI商戰第2回合!微軟頂尖對決Google,亞馬遜、Meta能上演神鬼大反撲?

AI如同新一代Internet,帶來巨大破壞與機會,而ChatGPT好比當年的瀏覽器,讓這一切普及到一般人手上,是改變的起點。
從技術開頭,再來是商戰接手,第1回合由OpenAI獨領風騷。每一個願意為使用付費的用戶和企業,不斷疊加進入拋物線成長,炒熱話題、股價和關注。第2回合鐘聲剛敲下,要上去挑戰的巨頭都已戴好拳套熱身完成,他們的出招策略是什麼?誰會最後站在台上?
《數位時代》邀請你票選哪位巨頭勝出?參與投票並訂閱電子報的email帳號,就能收到《數位時代》電子雜誌一份!(投票活動連結於文末)

「世界正陷入一場瘋狂投資、GPU採購和人才爭奪戰,興奮情緒幾乎達到歇斯底里的程度。」矽谷知名創投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在新近一份報告中描述生成式AI浪潮。

造浪者是OpenAI,在2022年11月30日推出殺手級應用ChatGPT後,營業額從2022年的2億美元飆漲到2023年的16億美元,1年成長了700%,估值上看900億美元,其背後的主要投資者微軟(Microsoft)也搶先其他競爭對手布局AI商機。

一直到2024年,微軟還在加大力道與OpenAI合作,研發更準確、自然的大型語言模型(LLM),並在短短幾個月內透過整合生成式AI技術,提升微軟原有產品的競爭力,比如在Microsoft 365系列應用程式中導入聊天機器人Copilot。

Microsoft 365 Copilot 圖/Microsoft
Microsoft 365 Copilot 圖/Microsoft

華爾街的投資者紛紛拍手叫好,微軟的股價在2023年上漲55.6%,並在2024年1月下旬市值突破3兆美元,短暫超越蘋果(Apple)獨居全球最有價值企業龍頭。相比之下,在這波AI浪潮落後的蘋果,在1月中傳出研發AI語音對話功能的Siri部門裁員。

由OpenAI推動的生成式AI商戰第一回合,讓它自己和微軟都成了贏家,尤其是微軟。原先更早投入研究AI的Google、亞馬遜(Amazon)和Meta,在商業化的速度和成績落後,正全力調整打算在第2回合追上。Google、亞馬遜和Meta市值都超過1兆美元,3家公司都有足夠實力影響戰局。

「企業需要擁有大型語言模型,有即時、龐大的數據量,同時要有足夠的GPU算力,才有資格繼續參賽,」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指出,在過去1年間,可以看見幾家強權出手反擊。

簡立峰 圖/攝影/侯俊偉
簡立峰 圖/攝影/侯俊偉

Google將旗下的人工智慧研究部門Brain與DeepMind合併,並在去年底推出原生多模態的 AI模型Gemini,想要後來居上。亞馬遜除了研發自家模型,也投資40億美元在開發語言模型的新創公司Anthropic身上,類似微軟投資OpenAI,並通過打造模型雲平台Bedrock,提供企業客戶多種AI底層語言模型使用。Meta手上暫時沒有好牌,乾脆走開源策略,試圖集眾人之力,拱旗下的大型語言模型Llama成為另一個標準。

2024年有資格參賽的玩家都完成暖身,生成式AI商戰進入第二回合,究竟決勝點會在哪些地方?

新回合3大決勝點:模型、算力、商模

首先,針對自然語言處理(NLP)的技術競爭會更加激烈,OpenAI可能在今年推出GPT-4.5(或GPT-5),比現有的GPT-4的能力再上升100到1,000倍;另一方面,Google展示的Gemini Ultra也號稱能夠打敗GPT-4,計畫在今年初上線。

一名專研AI領域的學者指出,「ChatGPT 目前在心占率(mind share)方面是領先的,假設再推出GPT-4.5、GPT-5的話會更不得了,它的文本處理、主題連貫性與回答精準度會再提升一個檔次。」這是為什麼 Google 要趕緊推出 Gemini 來穩住市場信心,避免彼此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

google gemini io.JPG 圖/隋昱嬋攝影
google gemini io.JPG 圖/隋昱嬋攝影

支撐模型運作的算力資源,也是關鍵。「調動外部服務的成本會日益攀升,所以目前可以觀察到各家大廠除了向輝達(NVIDIA)下訂單,也都積極投入自研晶片,希望打造出更貼近自家企業需求的AI晶片。」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舉例說明,Google的新模型 Gemini正是採用自研晶片TPU,就連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也投資一家AI晶片新創Rain AI,任誰都不想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

不斷墊高技術與資源門檻的同時,第二回合更看重的是誰能從生成式AI技術獲利。

催生第2曲線,微軟搶錢、Google拚通路

「所有人都在摸索合適的商業模式與應用場景,」鴻海集團旗下富智捷(MobileDrive)技術長、台大資工系教授徐宏民指出,對於微軟、Google等超大型企業而言,挑戰在於找到第二成長曲線,「微軟的情況相對樂觀,它在原有的Office工具上加入Copilot,額外向企業客戶加收費用,很自然地提升服務品質與營收,最大化符合利益。但如果討論誰是最後的市場贏家,現在定奪還太早。」

站在Google的立場,受到最直接的威脅來自搜尋業務,可能因為ChatGPT與Bing崛起而遭受打擊。Generative AI年會發起人、蜂行資本技術顧問薛良斌解釋:「Google主要透過消費者的參與度(engagement)向廣告主收錢,這就是為什麼Gmail可以免費、Google搜尋、Google Map可以免費。但接下來要如何透過生成式AI技術提供更好的搜尋服務、提高參與度並吸引廣告主投放,以鞏固搜尋霸主的地位,是Google的挑戰。」

不僅如此,數據的「質」與「量」同樣是影響企業訓練模型的關鍵。台大電機系教授李宏毅說明,「可以想像『模型』是一個孩童,剛出生時不知道他人的喜好,但當人類與模型有更多的互動,給予它愈多回饋,它愈能夠學習和推論人類行為,才可能成為符合市場需求的語言模型。」

為了全面應戰,Google將AI聊天機器人Bard導入搜尋引擎,並將AI功能整合進Meet視訊會議、雲端儲存空間、Google Docs,確保技術不要落後。程世嘉分析,Google正嘗試把AI部署到不同通路:「之所以同時發布小型語言模型(SLM)Gemini Nano是打算將模型部署到終端應用(即Pixel手機),實現邊緣運算。Google的野心是要展示通路優勢,從整個生態系贏回這一局。」

Google Pixel 8 圖/Google
Google Pixel 8 圖/Google

雲端殺陣火熱開打!Azure能扳倒AWS?

在生成式AI大戰第二回合,雲端服務是另一個戰場。「隨著AI的可及性提高,出現愈來愈多家企業希望在既有的大型語言模型基礎上,透過fine-tuning(微調)模式訓練出專屬的ChatGPT。」伊雲谷策略總監譚子聰分享市場現況,特別以歐美地區、數位原生的企業最感興趣,目標是提高內容生成效率,以及降低客服與行銷人員成本。

譚子聰_伊雲谷策略總監_2024_01_04_蔡仁譯攝-4.jpg 圖/蔡仁譯攝影
譚子聰_伊雲谷策略總監_2024_01_04_蔡仁譯攝-4.jpg 圖/蔡仁譯攝影

在可預期的未來,幾家公有雲業者有機會迎來新一波的收入。根據美國Geekwire網站報導,微軟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2023財年第4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Azure雲端營收成長達到29%,其中約有3個百分點來自人工智慧;亞馬遜執行長安迪.賈西(Andy Jassy)也表示,AI將在未來幾年內為AWS帶來數百億美元的收入。

根據研調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最新數據,亞馬遜的AWS居冠,目前市占約32%,微軟的Azure居次占23%,再來是Google Cloud占11%。這波生成式AI浪潮有沒有可能讓排名改變?美國財經頻道CNBC報導就大膽預測:「微軟已從Google手中奪走了人工智慧的領先地位,Azure接下來可能成為比AWS更重要的雲端服務提供者。」

除了上述前3名的爭奪,Meta率領的開源陣營也在虎視眈眈。「Meta不得不這麼做(走開源路線),因為手上沒有任何生產力工具,也不是雲端服務業者。最聰明的作法就是跟大家一起創造雙贏,甚至最後能夠把應用成果拉回自己的社群媒體平台上,」簡立峰評論:「這場戰爭還在打,很難預測誰是贏家。」

生成式AI大戰才進入第二回合,離終局還早,但有實力的競爭者都希望加快腳步,盡快扳回一局。「我很喜歡類比過去的歷史,比如網際網路在1990年代剛開始時,我們可以透過網路跟遠端的朋友文字對談,大家都很興奮,跟今天讚嘆ChatGPT文字回應的情緒相似。」徐宏民比較。

責任編輯:謝宗穎

更多報導
拼多多「砍刀」寫傳奇!狠甩阿里巴巴、 京東,幹掉馬雲的80後富豪的黃崢是誰?
【圖解】GenAI時代,台灣IT人員起薪低是硬傷?企業留人才先從3個策略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