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電動車低價戰開打,車用半導體拚輸贏,「碳化矽基板」成勝出關鍵

2018年,特斯拉(Tesla)在Model 3車款中,率先採用碳化矽(SiC)功率元件,開啟車用半導體新紀元。如今,碳化矽和氮化鎵(GaN),不僅成為車廠兵家必爭之地,更是在未來幾年內,降低電動車售價的關鍵。

碳化矽及氮化鎵被稱為第三類半導體,在高電壓和高功率的表現極好,散熱性佳。由這2項材料製成的功率元件,十分適合被應用在電動車、低軌衛星、太陽能和5G基地台等領域。

鴻海研究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郭浩中表示,每輛電動車需要的半導體數量約為1千至2千顆,5成以上皆是功率元件,其中又以用在逆變器的功率元件成本最高。逆變器是車輛動力來源,電動車必須通過逆變器,才能將電池儲存的高壓直流電,轉換成馬達需要的交流電,產生動能。

逆變器有多貴呢?郭浩中引述報告指出,內燃機汽車(ICE)內的半導體成本約為500美元,但純電動車(BEV)卻需要1,000美元,當中多出的500美元,有7成全都用於逆變器,碳化矽則是主要材料。

郭浩中解釋,使用400V矽製程的逆變器和800V的碳化矽逆變器相較起來,後者不僅能省下約50%的電能轉換耗損,還可降低6%電動車的整體系統成本,足見碳化矽的重要性。降低碳化矽成本,便是賽道玩家的重要任務。

基板是成本關鍵,集中式架構成趨勢

拆解碳化矽晶圓的成本結構,研調System Plus Consulting指出,光是在基板製作便占了44%。郭浩中解釋,這是由於碳化矽基板製作的難處在於,除了需要擁有高溫熱力學的知識,還要能精準控制,並非擁有設備就能製造,「像Wolfspeed就是控制很強。」

他形容, 基板生成類似玉或是鑽石,「長得時候不知道裡面好不好,切開才會知道。」 意謂供應商必須不斷優化技術,才能降低碳化矽晶圓的製造成本。

另外,隨著2025年歐美國家將禁售燃油車,車廠也積極轉型,導致碳化矽在2022年供不應求,加上基板製造不易,推升了碳化矽的價格,提高電動車的生產成本。MIC資深產業分析師鄭凱安指出,目前主流的碳化矽6吋晶圓,將隨著基板、磊晶的技術優化,於2023年來到甜蜜點,但當前市場仍處於產能不足的狀態。

雖然近期諸如Wolfspeed、II-VI等大廠已宣布轉進8吋量產,DIGITIMES研究中心分析師王尊民認為,「應該宣示意味比較大。」預估可能要到2024年後,8吋技術才逐漸成熟,效益回饋至成本上,達到更好的效益。

目前台廠在6吋產能擴張已有所布局,從上游生產基板和磊晶的環球晶、嘉晶,以及做代工的漢磊等企業,都已加大投資積極投入擴產,有助於推升6寸碳化矽產能,並承接更多IDM(垂直整合製造)廠的外溢訂單。

此外,在其餘矽製程晶片的成本控制上, 集中式的設計架構,也有助降低電動車晶片成本
在電動車發展初期,如自動輔助駕駛系統(ADAS)、電源控制和區域控制器等,皆擁有各自的控制單元(ECU),稱作分散式架構,晶片採用數量也較多。

集中式則是由一顆系統整合晶片(SoIC)來控制整車,各區域還是有自己的引擎控制單元(ECU)進行簡單任務,複雜的則傳回中央來執行 ,如同在個人筆電上能運行Office軟體,但若要進行遊戲連線時,電腦便會將數據至中央伺服器進行運算。

特斯拉是集中式架構的先驅,透過一顆採28奈米的系統整合晶片控制整輛車的感測器,取代分散各處的感測器晶片,自然也會減少晶片的採購數量。郭浩中說,「集中式架構設計有助於降低成本,還能減輕重量。」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