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電商激戰Coupang,「9%毛利」賺什麼?momo、PChome戰場求生靠這兩招

先把想要的商品放進清單,等到免運優惠日一次清空購物車,時間不到24小時,貨品就能送到手。這樣的購物體驗,如今已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每個流程都在層層堆高行銷預算、倉儲物流成本。
電商疫情紅利退潮之後,業者將面臨更艱鉅的市場競爭,要贏,才能活下來。

今年8月初,在美國上市的韓國電商龍頭酷澎(Coupang)公布最新財報,宣示已經走 出虧損低谷、連4季獲利,而且非常滿意在台灣的經營成效,Coupang 執行長金範錫(Bom Kim)就在財報會議中說,未來要加碼投資台灣這個唯一的海外市場。

在台灣的成功,為Coupang描繪出具成長性的願景,消息發布之後單日股價上漲7.8%,攀上了2023年股價高點。

2015年蝦皮購物進攻台灣時掀起的狂風暴雨都還歷歷在目,Coupang的進軍讓台灣電商市場更顯擁擠。放眼最近台灣電商市場,可不只這一處戰火。台灣的電商市場似乎還在成長,但細看已殺得見骨。

韓國電商酷澎Coupang盯上台灣 圖/Coupang提供
韓國電商酷澎Coupang盯上台灣 圖/Coupang提供

回顧近年台灣零售業發展,經濟部統計處數字顯示,在2022年零售業整體銷售規模首度突破4兆元新台幣大關,達新台幣4兆2,815億元;同時,電商滲透率在疫情紅利帶動之下,在2021年突破雙位數,在2022年則達到11.5%,也就是說現在台灣電商產業規模,1年大約4,923億元。

削價、速配已玩殘,綜合電商往哪「殺」?

儘管在過去幾年,電商滲透率、市場規模都持續擴大,但是相對其他國家市場來說,台灣還沒成長到極限。Coupang酷澎行政長暨總法律顧問羅傑(HL Rogers)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就是因為看到台灣的電商滲透率低、極具成長空間,所以才會選擇布局台灣市場。

好比英國,對比疫情前後,電商滲透率成長了12.3%,達到28.1%;韓國也達到27.8%。如果站在Coupang的視角、把目標放在與韓國一樣的27.8%電商占比,台灣電商市場還有超過翻倍成長、突破1兆元大關的潛力。

為了持續成長,大型綜合電商平台開始往2大方向發展。

在電商的世界裡,動動手指、點開頁面就能簡單比價,哪邊便宜就在哪邊下單,連銅板價差都能影響決策。消費者對通路的忠誠度低,讓電商價格戰,幾乎無可避免。這樣的消費趨勢,對電商通路業者而言有何影響?由富邦媒(momo購物網)與PChome網路家庭這2大本土電商業者的財報數字,能看出其中端倪。

活路1〉撐大營收!整體賺多少最要緊

攤開過去10年財報,可以看到富邦媒與PChome的毛利率一路下降。2012年富邦媒毛利率還有超過14%,到了2022年卻只有9.4%,首次跌剩個位數。但這並不代表富邦媒表現下滑,反而是營收、毛利額一路成長,在2022年營收突破千億元大關,毛利破百億元;EPS來到15.72元,成績僅次2021年疫情紅利之下的成績。

反觀PChome,由於市占、營收一路下滑,儘管2022年維持住11.8%毛利率,但稅後獲利虧損、無從分配股息。「零售業擴大規模還是重要的。」一名長期經營電商通路的供應商認為,「特別是對講求回購率的日常用品供應商來說,營收才是業務最在意的,毛利率只是假象,整體賺到多少錢才是重點。」

如同對於Coupang來說,把觸角伸進台灣市場,從來都不是要賺來自零售生意的蠅頭小利;放眼國際電商巨擘的營收、獲利架構,會看到巨頭們的主要獲利來源,也早就不是來自電商生意。

活路2〉領域展開!找「金雞」補銀彈

像是亞馬遜(Amazon)儘管電商業務占營收61%,但占比15%的雲端業務AWS,才是最大獲利來源,占總體獲利超過90%,成為Amazon能夠打造電商帝國的後盾。而看到蝦皮母公司冬海集團財報,蝦皮購物電商營收占比62%,經歷了多年虧損後到近期才轉盈;之所以能持續靠著補貼戰四處拓展生意,背後原因在於旗下數位娛樂事業,貢獻了67%利潤。

amazon-box-cat 圖/Daniel Aleksandersen on Ctrl.blog
amazon-box-cat 圖/Daniel Aleksandersen on Ctrl.blog

對規模更大的企業來說,經營電商市場時,在零售生意「爭取獲利」彷彿不再是重點,而是如何基於電商事業累積的大量流量、顧客基礎,創造新的獲利模式。

在今年5月的富邦媒股東會上,董事長蔡明忠也透露,「我們積極籌備廣告業務,也看到美國亞馬遜有在做fulfillment(物流管理),這都是未來momo可以開發的新業務。」

台灣消費者也變得更加精打細算,不是不願意花錢,而是更講求「聰明購物」。

在資策會MIC於2023年的調查數據中顯示,有18%受訪者表示,在過去1年於電商平台的花費達到6萬元以上,這樣的高黏著度消費者,相較前年成長了將近5%。民眾在電商通路付出的花費愈來愈多。

而消費者選擇要在哪個電商平台下單的決策要素,前2名是免運費與折價優惠,分別有50%與43.3%的受訪者這樣表示。對多數台灣人來說,「價格」仍是電商購物的首要考量。日常用品必須得買,但要等最實惠的價格才會出手。

「愈趨向標準品,你就只能用『天天都便宜』的方式競爭。」未來流通研究所總監林原慶觀察,儘管都是經營電商市場,也可看到許多整合供應鏈的品牌垂直電商爭取到更多獲利。

異色電商爆發!實體零售網購、品牌官網夯

像是擁有眾多電商品牌的美而快,近期營收、獲利都在成長,而且今年前2季維持35%以上毛利率。旗下擁有男裝品牌電商Life8、ALL WEARS的米斯特國際,在今年第2季的毛利率更達到60%。「設計、製造到通路都自己來,利潤一定特別好,還有更多品牌力。」林原慶說。

再看到資策會MIC調查數據,儘管綜合型電商平台依然是台灣民眾最愛購物的電商網站,但在過去1年,消費者對綜合型電商平台的愛好程度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對實體零售網購通路、品牌官網、社群平台、垂直電商的偏好程度正在提升。這意謂電商市場,除了「大者恆大」的趨勢之外,也有許多新興商機一一萌芽中。

回顧過去1年,《數位時代》觀察到5件新聞時事,背後延伸出5大商業模式的對決。

在這5大電商賽道上,有背靠龐大資本市場資金的巨獸,也有從牆角強韌生長的小草;有曾經風光打下市場成為巨頭後如今殞落的故事,也能看得見輸家一步步賣力爬回戰場的決心。此次封面故事中,《數位時代》透過其中關鍵玩家的實戰經驗,拆解電商市場的現況與未來。

延伸閱讀:Coupang狠踩momo、PChome!它怎敢挾百億重押台灣?

責任編輯:謝宗穎

更多報導
台灣上演Coupang大驚奇!火箭速配強占App下載冠軍,韓國電商下一步想做什麼?
【觀點】Coupang砸錢能撐多久?從財報會議28次的「台灣」,解析一筆划算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