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超高齡商機上看3.6兆!搶攻壯世代荷包,食衣住行育樂「鍍銀」升級

根據國發會預估,台灣將在2026年正式跨進超高齡社會,令人憂心之處固然有,但更多商機也將在社會結構變遷下產生。
從食衣住行育樂冒出的高齡需求百花齊放,高齡化所帶來的商業模式、社會關係、工作定義,究竟會產生哪些全新的可能性?百歲人生的時代,你我都已正參與其中。文末完成問卷,免費下載本期【銀光商機圖解專刊】。

8月初的台北世貿展覽館,高齡健康博覽會熱鬧登場,裡頭絲毫沒有暮氣沉沉之感,反而生氣蓬勃,因為食衣住行育樂各行各業都嗅到了這波「銀海商機」。

旅遊業者高舉著牌子和大聲公,宣傳他們特別為銀髮族設計的「凰金遊程」旅遊行程;食品業者忙不迭介紹著他們為高齡者和慢性病患者精心設計的特殊飲食;為高齡者推出的銀髮住宅及保險、送餐、接送服務等,各式各樣的商業模式令人目不暇給。

超高齡時代來臨,固然有人擔憂愈來愈高的扶老比、照護問題,也有人進一步挖掘創新商機。2023年才從成功大學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的黃祐丞,還沒畢業就選擇創業,題目正是瞄準銀髮需求,他成立的「爺奶師令部」2022年開始於嘉義、台南地區推動高齡教育到府家教課程,提供不便出門的長輩在家學習的課程服務。「現在很多餐廳只能用手機點餐,這對長輩來說是需要重新學習的事。」黃祐丞說,他們設計高齡數位應用課程,走入社區第一線進手機行動支付、QR code點餐等課程,讓高齡者不會因為數位落差而被排除在外。

以上是一個畢業即創業的例子,也有人工作了近20年,為了陪伴退休的爸爸而辭掉工作,父子一起到處旅遊,意外發現老人「不知去哪玩、不知怎麼去」的痛點,而選擇中年創業,瞄準銀髮族短程旅遊資訊需求而成立的「銀髮一起玩」,創業第2年就損益兩平。

另一個選擇在嘉義深耕的「銀色大門」則是瞄準老人送餐需求,嘉義大學畢業的孫士姍在大學期間投入志工,當時做的就是老人送餐,進而發現這是長照服務裡可以提供即時照看的一環。他曾在送餐時發現長者昏迷在家,幸好即時發現通報,避免憾事。因此孫士姍於2021年開始與范曦、黃竣彥開發出全台第一個長照送餐管理系統,幫助基金會管理送餐個案,以App回傳關懷日誌、即時定位追蹤,也成為全台第一個串接所有外送平台的單位,可以一鍵轉單,解決缺工問題。

雖然全球都在往高齡化的方向走,但台灣的趨勢則更加明顯,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65歲以上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14%、21%,分別為「高齡化社會」、「高齡社會」及「超高齡社會」。

台灣早在1993年進入高齡化社會,並於2018年成為高齡社會,預估會在2026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事實上現在已有6個縣市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包含台北市、基隆市、雲林縣、嘉義縣、南投縣、屏東縣。這樣巨大的社會變遷,或許有危機,但也是商機。

服務勢必鍍「銀」!緩衝1青壯扛1老壓力

現任智齡科技執行長暨創辦人的康仕仲從學界至業界,就是從危機看到商機。他曾任台大土木系教授、學務長,10幾年前因為從事都市規畫研究,很早就看到人口結構變遷將帶來的巨大轉變。

康仕仲說,真正嚴重的問題是「人」,40年後的扶老比預估會到1比1,照顧壓力巨大,而在超高齡化社會下,也很難維持現在的護病比,因為老人比率就是一直變多。這是他看到的危機,「但我們創業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因此危機就變成商機。智齡科技專為照護機構研發的軟體系統,可以降低文書作業時間、提升護理工作效率。除了在台灣收穫超過1,200個客戶,更進軍美、加、日、泰等市場,讓台灣軟體產業再度走向國際。

「每個產業都正在長出為高齡服務的模式。」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楊佳翰指出,更多元的服務趨勢已出現,特別在旅宿業開始發生。例如有飯店業者推出針對高齡消費者的一泊二食行程,替長者在飯店內或附近安排低度體力需求的休閒活動。也有多家旅行社推出全程無障礙的旅行團,安排輪椅可上下的小巴。食衣住行育樂,各產業的高齡商機逐漸百花齊放。

民以食為天,食品產業龍頭奇美食品很早就關注到高齡者和慢性病友的特殊飲食需求,推出銀髮友善餐點,將天然食物細打塑形、保留天然營養素,強調口味在地化、料理方式快速方便。「10多年前我們就看到特殊飲食的需求。」奇美食品總經理宋宗龍表示,過去因配合奇美醫院提供病患膳食,很多口腔癌病患或吞嚥困難的長輩,出院回家後,備餐是一件相當困擾的事。

長者介護食品 圖/奇美食品臉書
長者介護食品 圖/奇美食品臉書

因此奇美食品和醫院營養師一同研究做出符合營養標準、又好入口好備餐的商品,「其實沒想像中簡單,如果只是單純將食物打成泥,那家裡也能做,但就無法好吃。」宋宗龍說,這些料理都經過反覆實驗才有今天的成果,現在可以將多數長輩喜歡的獅子頭、蔥爆肉片等做成泥狀。「人老了,也要有尊嚴,他們也想和家人一起上桌吃飯。」宋宗龍分享。

「高齡化社會的議題,不是只關乎特定族群,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的變革。」關注高齡設計議題多年的台灣設計研究院研發長劉世南指出,從前瞻科技發展、社會環境轉化、經濟全球化到文化價值變革,都存在巨大的「再設計」空間。

打破「老」印象,百歲人生的延伸舞台

2018年,史丹佛長壽中心發起「New Map of Life」研究,計畫的前提是,人類將進入「百歲人生」時代,現在的美國5歲兒童,近半數可以活到100歲,社會必須用全新角度來看待未來滿街都是百歲人瑞的世界。其中一個核心的價值觀倡議是,我們應該改變看待「老」的負面態度,不應感嘆「老」就代表衰退、失去,應該重新思考高齡者在社會中可創造的貢獻,並在健康、行動、財務等面向思考高齡者的參與度。

New Map of Life 圖/史丹佛大學
New Map of Life 圖/史丹佛大學

楊佳翰也有類似的看法,「可以觀察超高齡社會下的社會經濟驅動力,是否會回到高齡者身上?如果財富更集中在某一個年齡層,『老人賣東西給老人』是否更合理?是否會出現『高齡銷售員』的趨勢?」另外他也指出,未來即使是定義上的高齡族群,需求都會不一樣,人群特性會更加細分,如65至70歲、70至75歲,台中、台北、高雄等高齡人群需求可能都不同。

再進一步來說,工作的定義、退休的樣貌,也會和現在完全不同。過去定義65歲退休,在百歲人生的時代還適用嗎?楊佳翰認為,現在的「斜槓世代」退休後,絕對不會和這個世代的生活模式相同,對工作和退休的定義會是一種漸進式的切換,「我們或許能看到銀髮的典範轉移,例如一邊貢獻能力照顧別人,一邊自我實現。」

104人力銀行自2017年就啟動104高年級這個新平台,妥善利用長者的技能和經驗開設課程,願景就是發揮健康長者的價值。104高年級營運長李明倫指出,現在很多長輩60歲後還是相當健康,甚至到80歲都還有經驗可以貢獻。「我們也看到長者的學習需求是很大的,但市場上供不應求,社區大學幾乎都是滿招。」他也建議企業不能用既有的勞力思維,必須重新設計工作,妥善發揮長者的價值。

在此次採訪過程中,我們也看到即使是現在,許多高齡者對工作的定義有了新的想法。像是經營進口服飾的老闆退休後改擔任瑜珈老師、曾獲廣播金鐘獎的主持人60歲開始當咖啡師等,已有愈來愈多高齡者不再遵循傳統的職涯和退休模式,活出屬於自己的壯世代。

瑜伽老師陳冬蓮 圖/陳冬蓮提供
瑜伽老師陳冬蓮 圖/陳冬蓮提供

拚全齡共融,職場、教育、公助都要重練

104中高齡人力銀行營運部資深經理詹宛榕分享,一開始會聚焦在中高齡求職特別發展服務,就是看到他們求職困難的現況,「隨著年紀變大,獲得面試機會的機率就逐漸下降。」但自疫情後,104觀察到中高齡的職缺開始上升,同時求職者數量也增加,職場上不但出現兩代甚或三代同堂。詹宛榕提醒,不論哪個年齡層,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心,高齡者要和年輕人虛心學習科技應用,年輕人也要看到高齡者較懂人性的經驗價值。

超高齡社會的來臨不只和高齡者有關,而是整個社會的變動,和所有人都有關。「因此相對應的政策應從全齡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只關注高齡照護需求。」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楊寧茵指出,雖然老年歧視是個全球皆然的問題,但台灣特別嚴重,為什麼?「我們主要把人的價值以生產力來定義。」他認為,如果社會將人的價值和生產力畫上等號,那逐漸喪失生產力的老人就會等同於失去價值的人。

「如果沒有政策引導,多代共融是不會自然發生的。」楊寧茵認為,要創造一個對高齡者更友善、更同理的社會,必須從人本教育做起。政府固然提供很多補助政策,但有時太細緻的規範反而扼殺了創新的可能,他長期研究共生社區發展,「有時公助太好,自助就不會長出來。」在宅安老的前提下,還有許多預防、管理的環節可以創新,一起思考我們能如何自主生活到最後一刻。

雖然超高齡社會近在眼前,但事實上我們仍對不同的年齡層有著各種偏見。捷運上為了讓座而起的爭執、職場年齡歧視等層出不窮。我們如何打造一個更有同理心的全齡共融社會,對所有年齡人的公民來說都是重要課題。

【延伸聆聽Podcast】EP206. 超高齡社會免驚!三面向分析背後3.6兆商機 ft.數位時代特約主筆趙郁竹

責任編輯:謝宗穎

更多報導
【圖解】屈臣氏、康是美搶灘處方藥孵「最強帶路雞」,卡位超高齡商機贏得了5大藥局?
【圖解】餐飲每月大缺17萬人,加薪也難找!美廉社「上下兩招」解決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