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AMD逆襲輝達全解讀!MI300X市占翻5倍,推高CP值拿下微軟、OpenAI

由輝達(NVIDIA)獨秀的AI GPU版圖,有機會開始鬆動,超微(AMD)則是最被看好能與之抗衡的企業。隨著被視為將與輝達正面對決的產品「MI300X GPU」交貨在即,超微未來一年的動向也備受矚目。1月底,超微股價創下歷史新高,美國投顧Aptus Capital Advisors 經理華格納(David Wagner)表示,投資者看到晶片的巨大潛力,輝達不會是唯一贏家 。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摩爾(Joseph Moore)在2023年12月的報告指出,超微MI300系列GPU已獲得微軟(Microsoft)、甲骨文(Oracle)及Meta 等認可;巴克萊銀行(Barclays)、薩斯奎哈納金融公司(Susquehanna Financial)和美國投資銀行 TD Cowen 等分析師也都上調對超微的評等。里托茲財富管理公司(Ritholtz Wealth Management)執行長布朗(Joshua Brown)表示:「超微是一檔我持有還不夠多的股票。」

高CP值搶市〉拿下微軟、OpenAI、Meta

研調分析師預估, MI300X市占率將於2024年成長約5倍,搭配執行長蘇姿丰給出的營收預期,將是20億美元以上的目標。這還不是火力全開的數字,分析師表示,由於MI300系列採用的台積電先進封裝SoIC技術,產能有限,今年的出貨量只能先落在30至40萬張左右。

過去一年,AI幾乎成為輝達的代名詞,然而供不應求的市況和高昂價格,讓主要客戶急欲尋第二來源。企業高層透露:「我真的去輝達問,他說H100要等52周,超微當然有機會搶單。」

值得一提的是,超微認為自己不僅是「替代來源」,資料中心與加速處理全球副總裁麥克雷迪(Brad McCredie)指出:「我們是以成熟競爭者的角色在競爭。」

舉例來說,超微於甫落幕的發表會上火力全開,拋出諸如「MI300X性能是H100的2.4倍」及「推理速度是H100的1.6倍」等各種效能比拼數字不斷呈現於觀眾眼前,目的就是要告訴客戶,超微產品的性能不輸輝達。

SemiAnalysis分析師佩特爾(Dylan Patel)指出,效能對雲端大廠來說是最重要的考量,剩下才是價格。

在關鍵定價方面,美股研究平台Seeking Alpha指出,超微MI300系列價格為2萬美元,相較輝達H100約2.5至3萬美元具有競爭力。然而MI300採用價格高昂的CoWoS封裝製程製造,顯見其以價搶市的操作策略。

美國財經頻道CNBC報導,Meta、OpenAI和微軟皆公開表明,將採用超微MI300系列GPU,除效能相近,超微產品也有助降低成本。佩特爾指出,包含微軟、甲骨文、Google和AWS等雲端巨頭在內,已向超微訂購約20.5萬台MI300。超微資料中心硬體部門主管諾羅德(Forrest Norrod)對此雖未給予正面評論,但指出:「我們的商品很有競爭力,也提供足夠誘因使大家採用我們的產品。」

加蓋軟實力〉買下新創、找框架模型庫助威

另一方面,AI的特性也讓「軟硬綁定」成為標配。意即廠商除設計晶片,還須提供開發者軟體工具。輝達於2006年推出的「CUDA」為其最大的優勢,熟悉超微的人士告訴《數位時代》:「超微的開發軟體ROCm還落後CUDA約3年。」不過在超微的努力下,ROCm已日趨成熟。

像CUDA這樣最底層的開發軟體如同房屋地基;上面還有1層稱為「框架」(framework)的軟體層,好比剛蓋好的毛胚屋,常見的語言如PyTorch;再往上的應用層就像裝潢,不同的風格對應各種消費者,工程師會再基於此層開發如Copilot的應用,打造AI工具。

AI發展初期,打地基的底層軟體最為困難,CUDA因此建立起強大護城河。但隨著AI普及,不少人都希望能從「建造毛胚屋」開始開發AI應用,這也給超微新的思考方向,麥克雷迪表示,公司已將更大部分的思考方向擺在框架層甚至是應用端。

「現已不全然是與CUDA的競爭,而是提供的架構能更容易用來寫程式,有多少模型可以開箱即用。」麥克雷迪說。

簡單來說,超微藉由支援「框架」降低AI的進入門檻,還可解決業界使用ROCm人數較少的隱憂。不僅收購AI軟體新創Nod.ai,更宣布攜手框架資料庫新創Hugging Face,讓模型在ROCm支援下更容易開發。

先進產能戰〉攻下台積6%、擁最鐵供應鏈

不過即使市場再火燙,超微仍必須和輝達競爭台積電的產能,當中關鍵包含先進封裝CoWoS、先進製程以及台廠供應鏈。

元富投顧指出,輝達約占台積電CoWoS產能的45%、超微則落在6%;在先進製程部分,半導體業內人士指出,去年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獲頒李國鼎獎時,黃仁勳夫婦也現身祝賀,不過當時恰逢搶產能規畫之際,「誇張一點說,黃仁勳就是來向台積電確認,1.4奈米的產能要給誰。」

元富投顧報告亦顯示,超微與輝達在台廠伺服器供應鏈的重疊度高,主要廠商包含緯創、雲達、華擎等幾乎都有重疊,不難想像產能的緊繃狀況。由於AI晶片算力強大需求也高,沒有對應的製程、封裝及零組件將無法落地。

那麼,超微準備好應付大規模的需求了嗎?麥克雷迪信心滿滿回應:「答案是肯定的。」他解釋,超微在去年花費好幾個月確保量產的產能足夠,這意味著與供應鏈建立深厚的關係,並不擔憂無法應付持續擴大中的AI商機。

逆襲王者是千古不變的熱門情節,也是超微10年來的日常。從對抗昔日CPU霸主英特爾(Intel)到力拚如今的GPU王者輝達,蘇姿丰會如何在賽局中找到反轉拐點,各界都在關注。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