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Google秀25項AI肌肉、改組應戰!有成功反擊微軟嗎?AI一哥如何奮力出招

這是Google最沉重的一次跳躍,就連往年「大秀肌肉」的I/O開發者大會,今年都像是一場令人緊張的大考。

出卷的是被AI撼動的市場,考題則是對手微軟和OpenAI同盟的強勁挑戰,短短幾個月內丟出ChatGPT、Bing、Copilot等一連串產品進攻,讓Google首次感受到「紅色警報」等級的威脅,緊急推出聊天機器人 Bard 應戰,卻在發表會中誤答,導致市值暴跌1,000多億美元。

兵荒馬亂之下登場的I/O,一口氣端出25項導入AI的新功能,橫跨搜尋引擎、Workspace、Google Cloud全生態系,奮力宣告「大哥沒有輸」。活動隔天市值單日增長 560億美元,2周就將ChatGPT登場後的失土收復。

Google早在 2014 年耗資 5 億美元買下 AI 新創公司DeepMind,執行長桑德爾.皮蔡(Sundar Pichai)更在2017年I/O大會上直接定義Google是「以AI 為核心的公司」,並一路推出BERT、T5、兩代LaMDA等大型語言模型,領先業界,就連對手的ChatGPT都是建構在Google開發的Transformer模型之上(GPT中的T源自於此)。原本資源、技術、數據庫都在 AI 領域最前端,如今產品市場卻差點被整碗端走,Google怎麼反擊?

GOOGLE 生成式AI 圖/隋昱嬋攝影
GOOGLE 生成式AI 圖/隋昱嬋攝影

張臂擁抱AI,直面「創新者兩難」

皮蔡的答案是 「大膽且負責任的AI」(Bold and responsible AI),其中的「大膽」,展現在產品和組織改革2大面向。

曾在微軟任職的台灣AI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認為,Google這次推出的產品雖然沒有展現太多獨特的應用,但已足夠讓人覺得 「巨人醒過來了,而且還能跳舞。」 在短時間內讓 AI 覆蓋全線產品,證明團隊技術不落人後,更不可能讓競爭對手獨領風騷。

直接在搜尋中導入 AI 更展現「自我破壞」的決心。Google 在搜尋引擎具有 93%市占,根據母公司 Alphabet 第1季財報,光是搜尋廣告1項就賺進 403 億美元,占總營收約57%。2022 年,Google 創造了2,822 億美元收入,其中1,625億美元都來自搜尋廣告。

搜尋模式的改變,將直接衝擊到搜尋廣告的收入,然而在 I/O 中發布的生成式 AI 搜尋功能「Snapshot」就是這樣撼動根本的產品。未來用戶搜尋時,會根據結果整理出一段 AI 生成的文本,在頁面最上方直接回答用戶的問題。這代表需要繼續往下滑,或點進附帶連結,才能看見品牌購買的廣告版位和其他網頁資訊。不只影響用戶使用習慣,導致廣告觸及率降低,更影響到 SEO(搜尋引擎優化)規則和計算方式,形成不透明的廣告生態,勢必影響 Google 與廣告主的關係,以及本身最仰賴的廣告收益。

增加的成本,也是考驗Google「AI決心」的一環。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估算,Google去年共計3.3 兆次搜索,若投入ChatGPT同等演算力,到 2024 年可能面臨 60 億美元的支出增長;晶片技術諮詢公司 SemiAnalysis 也認為,聊天機器人加進搜索引擎將導致 Google 多花 30 億美元在晶片研發上。

知名數據分析公司GlobalData高階主管Cyrus Mewawalla曾受訪指出,他認為Google在AI 領域正面臨「柯達時刻」。柯達公司曾是市占8成的影像服務供應商,當數位相機殺進市場,儘管柯達在1975年就掌握相關技術,卻因擔心衝擊到營收核心的底片業務,未積極投入研發,導致公司沒落。許多評論中都以此解釋Google在AI 領域遭微軟挑戰的主因。

「Google 這次傳達出一個訊息,宣告自己未來在人工智慧領域會和其他國際大公司腳步一致,也就是全力擁抱它。」杜奕瑾說。針對搜尋引擎端出 AI 產品,就是對這場「創新者兩難」提出的回應,為了創新不惜破壞核心事業,同時投資未來產業找新出路。

Google 在 I/O 結束不久,緊接著宣布推出廣告文案和企畫生成工具,加入AI的功力後,可以製作和廣告公司同等級的複雜計畫,以目標客群、業績目標等進行客製化。加上今年首度轉虧為盈的 Google Cloud ,也加入多項協助生成式 AI 應用的工具,透過商業模式調整,期待獲得更多企業客戶青睞。

「逼婚」組織,催生克敵殺手鐧

在組織方面,Google今年4月大動作將AI研究部門Brain和子公司DeepMind合併為 Google DeepMind,由DeepMind創辦人德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擔任首席執行官。新部門在財報中將不再列入其他押注(Other Bets)的範疇,而是直接隸屬Google的事業體。

皮蔡受訪時指出,「2個團隊會有更多、更緊密的合作,因為有些工作需要更強大的計算能力,所以共同合作具有重要意義。」《The Information》則直白形容,這是一場「被迫的婚姻」,過去2個團隊很少共享技術知識,長期以來都被視為獨立單位營運,但是在 AI 研究領域中有明顯的重疊問題,容易造成資源競爭、關係緊繃,DeepMind 也頻傳尋求獨立。

Sundar Pichai 圖/路透
Sundar Pichai 圖/路透

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盧志浩指出,對Google來說,這場整合確實是有效的突圍方式,讓成效、目標的管理都更統一,不再有子公司和部門之間開發不同調的問題,也能傾注所有資源,讓AI在新部門中加速發展。

如今這對「歡喜冤家」,將會共同建立下一代大型語言模型「Gemini」—— 被視為叫戰 OpenAI大型語言模型GPT-4的重要產品,兩者有相仿的參數量,但GPT-4目前仍只能回應純文本,而Gemini將是「多模態」(Multimodel)的,意味著可以理解和生成文本、程式和圖片等多種型態的內容,是Google AI產品未來的重要心臟。

至於「負責任」,則是直面用戶信任和倫理問題。Google在2015年曾因AI把相簿中的黑人照片歸類為大猩猩,在科技倫理方面的聲譽受到打擊。被稱作AI教父的傑佛瑞.辛頓(Geoffrey Hinton)在I/O大會前10天宣布從Google離職,直指現今AI發展過快,將帶來威脅,更擔心一直扮演「合適管家」角色的Google,會在激烈競爭下放寬對AI的約束。

不比「有毒」賽!確保資安倫理

面臨龐大的社會倫理壓力和信任問題,Google多項新產品都選擇先以「實驗產品」的形式上線,開放民眾申請測試,皮蔡在I/O大會現場也 承諾會謹慎實驗調校,確保資料安全可用,沒有「有毒」偏見後才會推向上億用戶。 他反覆強調,即使Google對 AI野心勃勃,「但這不是一場比賽,我們只想把它做對。」

2004年,Google股票上市,結束了當時全球長達4年的網路泡沫期,而其快速成長的關鍵字廣告營收,也對在瀏覽器、入口網站及搜尋技術都未取得成功的微軟,帶來重大威脅。Google成立之初頒布的10條守則裡,其中1條「賺錢不必靠作惡。(You can make money without doing evil.)」就被解讀是針對微軟而來。

2014年,上任不久的微軟執行長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將公司產品重心從桌面轉向雲端,讓微軟再次強大,能與Google在軟體和網路服務收入上分庭抗禮。

在又一個新的十年、2024年到來前,微軟搶先出招,藉GPT之勢全面布陣搶斷Google前路。後發的Google也是一舉反攻,和對方硬拚。勝負大概很難在短期內分出,但雙方all-in籌碼注定是場史詩級戰役。

責任編輯:蘇祐萱、蘇柔瑋

更多報導
Google I/O樸實無華,皮蔡不搶畫大餅!分析師反而大讚:無新意,是好事
Google在AI大戰中慢半拍關鍵:皮蔡的「溫良恭儉讓」!防守策略哪邊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