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詩中閱讀四月/廉彩紅

廉彩紅

若說三月像調皮的小女孩,時不時惡作劇帶來一陣又一陣倒春寒,四月則像一個長大了的姑娘,溫潤、文雅、馨香,她帶著溫和的笑容款款而來。

“春風動春心,流目矚山林。山林多奇采,陽鳥吐清音。”春風輕拂,心兒蕩漾,隨著四月的腳步,走進山林田野,去賞春水,尋春樹,看春花……放眼望去,群山青翠,山花爛漫,鳥兒歡唱,目光所及之處都是一片生機勃勃的繁華景象。四月是美好、浪漫的。她一天一身彩衣繽紛豔麗,神采奕奕,有詩詠四月:一夜好風吹,新花一萬枝。

在歷朝歷代的詩人中,四月是明豔、多彩、溫和的代名詞。很多詩人在四月大抒胸臆,留下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歌佳作。

“詩魔”白居易50歲時來到美麗的西子湖,擔任杭州刺史,帶領百姓修堤蓄水,灌溉民田,頗得民心。工作之餘,他用詩人的眼光充分感受著湖光山色之美,寫了不少詩作,最有名的當屬《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這首七律把剛剛披上春裝的西湖,描繪得生機盎然,生動傳神。鶯是歌手,燕是候鳥,它們富於季節的敏感,詩人從“爭暖樹”的“早鶯”和“啄春泥”的“新燕”身上感知到春天的消息。他在江南為官多年,離開江南後,時不時還想著江南美景,67歲時,白居易專門寫了三首《憶江南》,第一首是:“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首詞清新淡雅,朗朗上口,是我們初中必備古詩詞,當年的我極喜歡它。開頭三個字開門見山,好像小說、戲劇裏的倒敘,先告訴你一個結局,再去回憶往事,這樣的行文很能引人入勝。老年的白居易官場也失意,在失意的情況下看到桃花落敗,心裏自然是鬱悶不已。他上山看到山裏桃花盛開,如同早春,喜不自勝,寫下這首《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整首詩先抑後揚的手法,揭示出人生處處有美景,也許在一個轉角,也許在下一個路口,桃花就在那裏。

宋朝翁卷的四月充滿了鄉村情愫,他在《鄉村四月》裏寫道:“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山陵和原野間草木茂盛,一片綠色,稻田裏的水色與天光交相輝映,杜鵑在如煙如霧的濛濛細雨中一聲聲啼叫。鄉村的四月正是最繁忙的時候,沒有人閑著,農民們剛剛結束了采桑養蠶,又要開始插秧了。前兩句重在寫鄉村四月的美麗景象,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來。後兩句重在寫人們的忙碌,畫面上主要突出剛剛收完蠶繭便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前呼後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卷。他用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形式,描繪了鄉村四月家家戶戶忙碌的情景。山鄉滿目青翠,山嶺植被繁茂,原野秧苗青青,群山一碧,生機盎然。一切都在蓬勃生長,一切都充滿著綠色的希望!

蘇軾當初被貶到黃州時,心裏充滿了動盪不安和惆悵,但很快他就接受了這樣的生活,和當地老百姓和睦相處,他對黃州這片土地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在朝廷下詔讓他返回中原時,當鄉親們知道他返程的日子是四月一日時,紛紛前來相送。面對鄉親們的深情厚誼,蘇軾揮筆寫下了這首《滿庭芳·歸去來兮》:“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裏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雲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他細細回顧了和鄉鄰們友好相處的情景,叮囑鄰里莫折堂前細柳,懇請父老時時為曬漁蓑,言外之意顯然是:有朝一日我還要重返故地,再溫習一下這段難忘的生活。措辭非常含蓄,不明說留戀黃州,而留戀之情早已充溢字裏行間。

“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春風吹拂,萬象更新,一切都是生命中最好的樣子,走進四月的天地,攫取一行行詩句,感受它的美好和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