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巡田水 嘉縣推智能水稻種植
嘉義縣推廣智能水稻種植,與朴子市莊姓稻農合作,將示範系統建置在稻農7筆不相連分散田區中,透過水位自動偵測、LINE介面控制,農民不用出門就能巡田水、操作田間灌溉,再搭配間歇灌溉稻田作法,不但產量提高10%,更省去往返農地的時間成本。
嘉義縣自2021年起積極推動智慧農業發展,目前在溫網室種植已有一定規模,養殖漁業也有相當程度智慧化,因不少農民反映種水稻要巡田水、時間都被綁住,縣府農業處去年找來工研院、銘傳大學、農改場、智慧農業技術服務業者合作,將莊姓農民的總面積2.5公頃稻田為示範點,建置智慧化設備。
農業處農林作物科長李秋瑩說,2021年有廠商推廣田間水位偵測器,但1根偵測器就要1、2萬元,1塊田插1根,對農民來說是一筆負擔,所以未普及化,而這次導入的技術和設備,不含鏡頭、傳輸費率支出,整套要價不到5000元。
李秋瑩說,導入的水位偵測器就像抽水馬桶,當系統偵測到水位太低,農民從手機遠端獲悉訊息,直接進入LINE介面操控,就能啟動抽水馬達或打開水閘門放水,等達到一定水位,系統就自動關閉。
李秋瑩說,從數據統計發現,除年省1萬7912公噸用水,透過鏡頭和遠端控制,農民在家就可以巡田、引水灌溉,減少農田往返次數480次、人力需求減少約4.27個月,再搭配農改場推廣的間歇灌溉,倒伏率降低20%,心腹白比率減少3至8%,稻米收成提高10%。
農業處5日舉辦「智能水稻管理系統成果觀摩會」,吸引各領域專家和農友齊聚一堂學習觀摩,縣長翁章梁也到場了解應用成果,釋出縣府會提供智慧設備補助利多。
翁章梁說,嘉義縣正在往智慧科技農業發展,昨特別針對水稻辦觀摩會,讓農民分享水位監測、灌水自動化雲端控制等技術,初步看來系統設計成本不高,如技術成熟,農業處會有相關補助,而農業處已規畫舉辦說明會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