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台灣人如何看待台灣總統大選?

(德國之聲中文網)

江先生,28歲,汽車行業工程師,來德5年

我覺得我這個年齡層基本不會有人支持國民黨。反對民進黨的意見認為民進黨的做法導致台灣完全無法和中國溝通,但我覺得這不完全是民進黨的錯。反對者會把問題都歸咎於民進黨,但是原因也出在中國,中國就是想讓民進黨陷入這種地步,會故意讓民進黨看起來是一個“不溝通者”、“破壞者”。我在國外生活,這幾年我明顯感受到台灣的能見度真的越來越高了。10年前和外國人聊天,很多人都還不知道台灣在哪裡,但現在外國人基本都聽說過台灣,台灣的科技實力,特別是半導體科技在全世界都不會被小看。

柯文哲希望在美中之間達成三方平衡。我覺得這只是一種理想。美國跟中國基本上一定是會互相對抗的,因為雙方在體制、思想上完全都是對立的,中國又一味地想要操弄民族情感,想要恢復中國的偉大榮光,效果卻適得其反。中美關系越來越差的話,柯文哲如果想在美中之間取得平衡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2020年我曾趕回去投票,因為當時國民黨推出的候選人魅力值比較高,所以我回去投票,以免國民黨的候選人被選上。今年沒有打算再回去投票。講實話,這4年我對民進黨也是蠻失望的。由於疫情政策導致此前曾有一段時間我無法回台,這讓我很不開心。而且民進黨在國會席次過半,但是還有很多法案都無法通過。不過只要大家都不投給國民黨,我就覺得沒問題。如果選舉的結果出來是柯文哲當選,我也不會特別的失望,也不會覺得台灣就完蛋了。

林小姐,30歲,軟件工程師,來德8年

因為私人原因,我這次無法回台灣投票。如果我回去投票,會投給以台灣為主、向國際前進的政黨——我支持民進黨推出的總統候選人。

雖然我人在德國,但是我還是很關注今年的大選。出了國之後發現,雖然我是一個個體,但是我代表著台灣。別人問我從哪裡來的時候,我覺得讓大家認識台灣這個國家對我來說很重要。介紹台灣,不是只介紹那裡的食物很好吃,風景很美,最近這些年在民進黨的執政下,台灣更有能見度,這對我來說是一種驕傲。

每4年台灣似乎都要在走向世界和走向中國兩者之間做出選擇。就我個人的政治立場而言,我會更希望和世界做朋友。

我在德國的台灣朋友都有點同溫層的感覺。大家比較在意的點都是關於台灣主權、上架台灣這些問題。在臉書上我了解到一些朋友、家人是支持民眾黨的。我在臉書上分享過一些訊息,可能讓他們不是特別開心。若深知對方的立場難以撼動,我也會減少嘗試跟他們理性討論的機會。有一些立場還比較搖擺不定的朋友,我就會時不時地分享一些我自己覺得正確或者是我覺得他應該要關注的議題, 然後來跟他討論。

我還在讀書的時候,大部分中國同學因為知道我立場鮮明而不聊政治,不過曾有一個強烈支持祖國統一的中國同學和我進行過很理性的討論。對我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可以了解彼此想法的機會。不過與其說討論,不如說我們都只是單純在闡述自己的理念,並沒有任何交集。

陳小姐,36歲,攝影師,來德10年

我這周就會飛回去參加投票,我想投給賴清德和蕭美琴,因為我不想沒有家可以回。我現在還是拿台灣的護照,我的家人也在台灣。我覺得另外兩組候選人非常親中,他們還要重啟服貿,我覺得非常可怕。2013年“太陽花”運動爆發的時候我人在柏林,那時候我參加了在柏林舉行的街頭連線抗議。現在過了十年,好像這件事又要回來了,讓我感到十分可怕。

我覺得小英當總統的這些年,台灣的能見度提高非常多,我自己在德國,對這一點的感受很深。這幾年身邊的朋友看到我都問,“台灣還好嗎”。我剛來德國的時候都沒有幾個德國人知道台灣在哪裡。說實在的這幾年我們朝正確的方向讓台灣的能見度提高很多。所以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走回親中的老路。

中國就像是小叮當裡的胖虎,我們就是大雄。如果我們沒有小叮當那樣的朋友,如果不強大自己,就會像大雄那樣一直被打而已。我覺得台灣加強軍備是必需的,兵役制改回一年制也是必須的。

我家裡人也有支持柯文哲的,他們比較支持柯文哲提出的“藍綠一樣爛”的說法。但我個人覺得比較荒謬。某些程度上看,他們是“既得利益者”,他們從沒有體會過馬英九執政時的痛苦。( 2009年馬英九政府推出“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 也就是俗稱“22K方案”。)我畢業那年就剛好趕上“22K”的起薪,如果不是這個方案政策,我可以去和人事部門談26K、27K,但是我到處求職,都只有22K,因為政府補助就只有22K。所有人的起薪都被壓低到這種程度,真是可怕。我那幾個支持柯文哲的家人,他們年歲都比較小,他們沒有經歷過22K的時代,他們進入社會的時候已經是民進黨執政了。所以我覺得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爛。國民黨要爛得多。

蕭美琴被任命為賴清德的副手,這讓我覺得很感動。因為蕭美琴對我來說不是一個空的人,她成長的所在地台南神學院就在我家隔壁,我從小就去那裡玩。她從小去的教會也是我去的教會。認識她的那些人還在這個教會,所以我會有一種間接認識這個人的感覺,讓我感到很親切。另外蕭美琴在國外讀書的時候還是很關心臺灣, 還是很關心這塊土地, 她還是想要回到這塊土地,為這塊土地做事, 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感人的事情。

吳先生,38歲,自由工作者,來德4年

因為工作的安排,所以在一番權衡之下,我是決定不特地回台灣投票的。

我離開台灣也4年了,和在台灣的親友關心的議題會有些差別。在台灣的鄉親可能會更關心包括生計、產業在地方的發展等,但是對在德國的我來說,感受就不會這麼強烈。我更關注的是外交上的發展。

我覺得,我這個年紀的台灣人在這一次的大選中,對於支持民進黨候選人還是支持民眾黨候選人的分歧還蠻大的。大家所獲得的信息落差導致支持的候選人不同。我現在基本都是通過網絡和親友聯系。坦白說,已經選了這麼多年,大家私下都不會因為理念不同而當面爭論起來。就我的觀察,民眾黨的支持者比較喜歡講自己是理工人的思維方式,是科學理性的,但是對我一個人文學科的人來說,有時候我覺得他們對政策跟社會科學的理解總有些一知半解。而民進黨的支持者比較注重價值認同跟情懷,所以這次民進黨推出的“接棒”系列影片文宣的確是直接擊中支持者的內心。我的親友中選擇支持國民黨的大都會年長我10到20歲,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年輕一輩會有很大差異。我覺得這一現象在歐洲社會也存在的。

我覺得兩岸關系時而緊張時而緊繃的狀態一直如此。在馬英九執政之前,民進黨也曾經執政8年。當時陳水扁政府的台獨立場也更為直接,也沒有真的就如當時反對黨說的青年上戰場。加上現在地緣政治局勢的變化,我也不認為,如果是民進黨繼續執政,兩岸就會走向戰爭。

黃馨,40歲,需求計劃(Demand Planner),來德17年

我不打算回去投票。有人講,現在情勢很緊張,可能會爆發戰爭。我住在德國,如果我去投票,我覺得對住在台灣、中國的同胞們都是不公平的。因為,如果我投票了,投給造成戰爭的那一邊,要承擔後果的人不是我,是住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的人(甚至是整個亞洲、或是全人類)。等投票結果出來了,我會尊重大家的選擇。

如果戰爭發生了,我就在德國做我能做的事情。我在德國租了一個房子,我有車,如果有人逃難到德國來,我會真心地接納他(她),不管他(她)從哪個國家來,我會盡我的能力提供幫助。

即便假設我在大選前回到台灣,我也不會參加投票。真讓我選的話,我也不會選擇賴清德,而是選擇蕭美琴。也就是說,我選擇這一組的原因是因為蕭美琴願意當副手。這個選擇可能跟我的職業也有關系,畢竟兩岸不想打得談、打完了也得談,外交官肯定是剛需,而她有可能扮演19世紀歐洲著名外交家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帶來和平新希望的先驅的角色。

我已經40歲了。孔子說過,四十而不惑。我現在真的有這種感覺。我找到了我的人生目標,就是在德國過一個很好的生活,盡量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我想親眼看到亞洲的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的出現。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