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災害中看見光 0403花蓮地震重建 在地行動 學習與經驗傳承

災害重建是一條漫長的路,初期可以倚靠政府大量資源的進駐,但後重建時期必須透過在地資源的整合與堅持。(圖片來源/內政部提供)

花蓮403地震後至今已超過五個月,這次的震災到底有多少受災戶?目前的安置情形如何?又有多少住宅被判定張貼紅黃單?眾所矚目的集合住宅震損情形?修繕補強與重建進度為何?後續具體的重建計畫或方案內容為何?似乎看不到完整且即時的訊息揭露,.....整個社會好像忘記了這場災害。

好人會館挺身而出,邀社會關心花蓮災後重建

就在即將失望的時候,我從社群平台得知有來自花蓮「好人會館」徵求幫忙的訊息。他們除了準備邀請十到十二位專家學者從地震、地質,大規模災難重建經驗、重建組織、公私部門如何商定重建目標與項目、工程與工作開展、政府部門如何建立與重建需求匹配的組織架構等等角度提供經驗,和民眾、政府官員進行交流之外,也搭配行動規劃籌備志工。

雖然花蓮擁有全國實力最強、救災經驗最豐富的慈善團體–慈濟基金會,但一般在地的民間團體實力並不足且普遍缺乏救災與災害重建的經驗。

「好人會館」負責人黃榮墩先生願意挺身透過系列的行動計畫一方面邀請社會各界一同來關心花蓮震災重建,另一方面則透過志工的募集,喚起動員社會志工學習對花蓮社會發聲。

災害重建是一條漫長的路。短期的重建、復原及紓困可以倚靠政府大量資源的進駐,但長期(後重建時期)的重建振興過程,則必須透過在地資源的整合與堅持。

災害重建除政府,還需地方資源的整合與堅持

回顧25年前的921震災,因為民間力量的崛起與參與,加上以「社會信任(social trust)」為基礎,鼓勵在地力量從在地出發的作法,不僅影響了後續的重建,更激發出幾個走在當今政策(如長照2.0、農村再生與地方創生)前面的在地行動。而這些在地行動,至今仍然持續與堅持。

因為台灣豐沛的民間力量,期待花蓮「好人會館」可以在地者的角度深入整理在地的需求,並規劃系列在地行動以發展出一個媒合外部專業者與資源的平台。但,為避免後續參與者因專業背景互異,觀念不一,所以在後續分工與橫向聯繫上,除了主事者的大公無私外,參與者務必相互包容與尊重。

在扮演災害重建協力者角色的民間力量外,災害重建最核心的還是受災戶,受災戶間如何捐棄成見,尋求共識,攜手邁向重建的路,更是災害重建能否順利推動的關鍵。尤其是震損集合住宅的重建。

對民間力量或受災戶而言,災害重建是一種在地行動與學習的過程。從一次的行動與學習過程找到扎根花蓮的經驗,世代傳承。與大家共勉!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政治迫害?在三權分立的美國沒那麼容易 川普繼續趴趴走選總統
韓國醫師持續罷工》南韓通過新法 醫助、護理師可部分行醫...台灣醫護怎麼看?
美大選後恐上演「美中關稅戰2.0」 外資將中國股票評級調降至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