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悉的地方住到老最理想,「附服務安居宅」讓原居安老不是夢

台灣銀髮產業協會過去調查發現,多數長者期望在熟悉的環境過老年生活,但現實情況是,台灣目前適合健康或亞健康的銀髮宅戶數,或是長照機構收容量,都追不上急速升高的高齡人口,多數長者必須搬離熟悉的生活圈,無法在原本的社區安居到老。台灣銀髮產業協會集企業之力找解方,提出「附服務安居宅」的創新主張,讓「原居安老」不是夢。

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意謂屆時台灣每5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長者,到那個時候,每個長者都有適合的居住環境嗎?台灣銀髮產業協會關注台灣熟齡族群居住議題,與康健《大人社團》在11/18真健康生活節舉辦「原居安老─趨勢論壇」,討論熟齡族群如何安居。

原居安老 在熟悉的地方居住到老

所謂「原居安老」,意思是在原本就熟悉的居住環境安度老年生活,不必搬離原本的住所,保有原本的人際關係、社會連結,這是台灣多數長者期待的養老模式。台灣銀髮產業協會理事長李宗勇指出,讓長者如何原居安老,是該協會近年來關切且著力的議題。

「陪長者原居安老的生活場景,要怎麼設計?需要哪些元素?」台灣銀髮產業協會秘書長張雅欣表示,該會收集日本、荷蘭、德國、中國的標竿案例,並匯聚跨產業專家共同探討,研擬出「附服務安居宅」四大服務設計核心和藍圖,提倡把服務搬進社區、家裡,陪長者安居到老。

原居安老論壇
原居安老-附服務設計新未來論壇串聯產官界及康健大人社團,提出新四大服務核心。圖片來源 / 陳弘璋攝

把服務搬進社區及家中 陪長者安居

中化銀髮副總經理陳佳雯表示,附服務安居宅的服務有四個面向:智慧安全、便利自在、健康自主、金融支持,提供長者安全、便利的老年生活環境,同時具有生活的樂趣。陳佳雯指出,中化銀髮與基督教芥菜種會聯手在新莊興建的樂齡租賃住宅,即以「附工作」為特色,提供彈性的工作機會,讓入住的長者們能「老有所用」。

張雅欣指出,日本高齡附服務型住宅銀木犀,由長者擔任雜貨店店長,與小朋友友善互動,創造長輩與不同世代接觸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在工作或勞動中有機會貢獻心力、參與經濟活動,而更加有活力。荷蘭的終身公寓著重結合軟硬體的生理照護,也重視長者的心理需求,鼓勵長者自己布置住宅空間、舉辦活動,並設「壞習慣交誼廳」,像是吸菸室,酒吧,在不構成立即威脅的情況下,滿足長者真實生活需求。都是台灣可以參考之處。

將捷集團品牌長張淑惠表示,因應時代變遷及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後民眾在居住方面的實際需求,「三代同鄰宅」是具體解方,長者與子女成為不同住的鄰居,「一碗湯的距離」,可因應長者發生緊急狀況如跌倒、突發疾病。將捷並研發出專利的「升降式門檻」,可讓室內空間成為方便輪椅、娃娃車進出的無障礙空間。

室內設計公司「空間知己師」執行長王玟瑛表示,老後的家≠長照的家,最理想的是情況是「後半輩子的家,笑著住到老」,透過設計,讓家具有溫度、生活更美好。

原居安老對談
跨界對談,藉由產官界的跨域交流,激盪出最適合台灣的安居熟齡解方。圖片來源 / 陳弘璋攝

樂齡安居 財務規劃不可少

國泰人壽副總經理凃薏如認為,「健康」、「財務」、「關係」是實現樂齡安居的必要條件,金融支持對老年生活很重要,熟齡族應及早做財務規劃,可選擇保險及適合的金融工具,比如含醫療保障及壽險保障的投資型商品,建立穩定的現金流,保障日常生活開銷,也保障發生緊急需求時的支出。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合夥會計師蔡晏潭指出,台灣高齡者普遍面臨居住環境不適宜的挑戰,如7成以上長者可能被困在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進出不便,影響老年生活品質。因此從現在起,熟齡族群現在就應開始思考「老時候的願望:老了以後,要住哪裡?」他認為「全齡友善住宅」將是未來台灣安居最大內需市場。

延伸閱讀:

巴氏量表用途是什麼?巴氏量表申請流程、分數和範本下載

全台人瑞破5千人創新高!從年輕人到樂齡族,該如何面對百歲時代?

長照爭議逾半和財務有關!「照顧協議」助家人談錢不傷感情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