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如何生存?傳統市場的轉型挑戰!【獨立特派員】

全台最美果菜市場 打破傳統市場刻板印象

位於田園中央的白色小屋,您很難想像,這裡是傳統市場–台南新化果菜市場,號稱全台最美。新化果菜市場有160個攤位、近300種水果,是南台灣極重要的水果集散地。台南市政府有感於舊址的衰敗,將新化果菜市場遷址重建,打造出眼前這個新的市場,有陽光與自然風透進來,視線明亮、涼爽不悶熱。

環境之所以舒適,是因為這裡有挑高的屋頂與四面通透的空間。硬體環境優良的新果菜市場,於2022年完工。(圖/獨立特派員)
環境之所以舒適,是因為這裡有挑高的屋頂與四面通透的空間。硬體環境優良的新果菜市場,於2022年完工。(圖/獨立特派員)

新化果菜市場長期以大盤批發販賣為主,但遷址重建後,打造綠建築園地,希望成為台南新地標。批發買賣兼做觀光生意,這是新市場轉型後的定位。負責營運新化果菜市場的台南農產運銷公司,認為硬體升級之後,經濟效益逐漸提升。

雙線通道讓電瓶車能穿梭其中,方便攤商調度,貨運大卡車也可以開進來卸貨。(圖/獨立特派員)
雙線通道讓電瓶車能穿梭其中,方便攤商調度,貨運大卡車也可以開進來卸貨。(圖/獨立特派員)

雖然生意有改善,但新化果菜攤商服務協會總幹事唐明輝說:「因為我們拆了一顆、兩顆水果賣觀光客,其他的呢?盤商也不跟你買了,也不曉得下一個觀光客在哪裡?」攤商同時認為,台南農產運銷公司的財務,難以支應維護高規格硬體環境的費用。啟用近兩年的新化果菜市場,轉型效益如何,有待後續觀察與評估。

傳統市場轉型 青年攤商帶來新氣象

來到高雄鹽埕區,二戰時期開市的第一市場,現在入口牌坊視覺清爽。2018年的鹽一市場,生意跌到谷底,環境設備也跟著老舊,變成人們刻板印象中潮溼陰暗的傳統市場。如今,鹽一市場經過改造轉型,再度湧現人潮。

高雄市政府曾研議讓市場退場,但獨特的日治時代山形木構屋頂,讓市府計畫大幅度改變,決定活化歷史建築,讓市場延續下去。(圖/獨立特派員)
高雄市政府曾研議讓市場退場,但獨特的日治時代山形木構屋頂,讓市府計畫大幅度改變,決定活化歷史建築,讓市場延續下去。(圖/獨立特派員)

傳統市場的經營模式必須轉型,除了原本市場內的老攤,市府還大力招攬年輕人來設攤,讓商品更多元,改變了以往菜市場只有傳統攤位的經營模式。在空間改造部分,也保留昔日攤位上方可當住家的半樓仔,突顯歷史感。另外設置了市場少有的公共空間,供人停駐交流。

市場裡的攤位多元,由青年攤商經營的餐酒館,點亮七彩霓虹燈,準備迎接來客。(圖/獨立特派員)
市場裡的攤位多元,由青年攤商經營的餐酒館,點亮七彩霓虹燈,準備迎接來客。(圖/獨立特派員)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局長廖泰翔說:「復古的要素保留下來之後,也符合當代的設計,讓青年願意進駐。所以這應該是這個市場,跟台灣其他市場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市政府成功讓曾經沒落的傳統市場起死回生,但傳統市場轉型的經費,怎麼花才算值得,或許需要更多思考。

舊市場拆遷帶來新客群 在地情感能延續嗎? 

台中新建國市場,占地2.2公頃,裡面容納711個攤位,是全台第二大的公有零售市場。批發跟零售生意兼具的市場內,生鮮食材和南北貨價格便宜、種類多,還有販售原住民特產的攤位。

新建國市場的建築物,是紅磚外牆的巴洛克建築,相較於搬遷改建前,新市場購物環境舒適,攤商分區也井然有序。(圖/獨立特派員)
新建國市場的建築物,是紅磚外牆的巴洛克建築,相較於搬遷改建前,新市場購物環境舒適,攤商分區也井然有序。(圖/獨立特派員)

為了改善傳統市場常有的悶熱問題,市場四周都有水冷扇;又為了解決令顧客苦惱的停車問題,不僅規劃停車位,停車場更連接電梯間。跟大賣場一樣,有手推車可以借,直接搭電梯進入販賣區,改善顧客購物動線。

舊建國市場被迫拆遷,不少攤商擔心生意會不會受影響。台中市政府也履行承諾,給新市場更好的硬體設備促進商機。建國市場自治會會長蔡鈴欽說:「比以前的來客數成長兩三倍,尤其因為有這些設備的關係,所以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都陸續來傳承,年輕一輩看到未來。」

不過,原本的舊市場住商合一,樓上是180戶民宅,攤商之間有像家人般的深厚情誼,新市場改建之後,大家不再是鄰居了,這樣的拆遷和轉型,新客群來了,原本的社區情感卻散了,是傳統市場轉型求生潮流之下的犧牲。

轉型後的新市場,是否符合民眾期待?是否發揮預期經濟效益?甚至有沒有保有傳統市場凝結在地情感、延續在地文化等無形價值,也同等重要。在傳統市場蛻變的趨勢下,如何權衡政府、攤商和在地民眾各方的立場與意見?仍需更多對話與協商,才能讓傳統市場真的進化。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台中北區東興市場大火 釀2傷、20戶攤商付之一炬
台南沙卡里巴公有市場 攤位轉租亂象叢生
傳統菜市場示微仍難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