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關係下的競合下,臺灣宜用軟實力發展務實交流

Concept TAIWAN-AMERICAN RELATIONS

For the Inspector. When I created this photo, I used the public domain map
http://www.freemapviewer.com/en/map/Map-China_60.html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奔騰思潮》授權全文

作者:黃一展 / 聯合國 顧問

充滿衝突的國際現實

臺灣是國際社會落實永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夥伴,無論從地緣政治還是經濟表現,臺灣都扮演著關鍵角色。根據全球金融雜誌2023年的排名,臺灣在全球193個國家中排名第14,在亞洲甚至超過日本與韓國。同年,臺灣在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的「全球民主指數」中排名第10,穩居亞洲第一,而美國排名第29,中國則在百名之外。

2023年被經濟學人定調為充滿衝突的一年,烏俄戰爭持續,加薩走廊的以色列-哈瑪斯衝突再起,非洲的武裝叛亂與政變頻發,阿富汗塔利班打壓女性權益,緬甸與柬埔寨軍事強人掌權。這些政治動盪加上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乏力,能源價格上漲,通貨膨脹,讓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問題更複雜、更致命且更難解決。我們需要更宏觀的視野和聯合國倡議的17個永續發展目標來解決這些跨國問題。

美中臺關係與臺灣的國際參與

臺灣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任何變動都會影響臺灣及其他經濟體。臺灣的民間力量也在很多地方發揮作用,企業、非營利組織和個人能深入當地社區,建立良好的「全球在地化」典範。儘管臺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官方參與國際事務時常受阻,但透過民間組織,臺灣仍有許多機會支持國際事務和永續發展目標。

邱吉爾的名言「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形象地描述了美中臺關係。臺灣雖在國際政治上難以突破,但若能拿捏好分寸,透過民間組織仍能貢獻全球永續發展。臺灣社會常說「最美的風景是人」,臺灣人充滿創新創意,是否以主權國家身份參與國際事務,是值得討論的議題。國族主義常是政治利益的延伸,但高調的國家至上論述未必推動實質的永續發展。

Taiwan Can Help 的挑戰

Taiwan Can Help是激勵人心的口號,但解決全球問題需要多方合作,單靠臺灣或美中任一方無法建立起世界秩序。臺灣中心是美中競合中的一個有趣案例,成立於2019年,專注於敘利亞難民議題,特別是在土耳其與敘利亞邊境。土耳其是接收最多難民的國家,過去10年間收容超過400萬難民,主要來自敘利亞。歐盟與土耳其政府達成協議,每年提供10億歐元安置費,讓難民留在土耳其境內,不進入歐洲。

臺灣中心全名「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最初由美國政府邀請與美國親近的各國政府成立,啟動資金為40萬美金。臺灣政府響應邀約,委由民間在土耳其敘利亞邊境的小城雷伊漢勒建立多功能難民中心。難民議題棘手,對歐美及中國都是如此,難民危機衝擊收容國的政治、社會與經濟,並滋生人口販運和恐怖主義等問題。

臺灣中心的機會與挑戰

臺灣中心成功運作並對敘利亞難民提供服務,取決於策略的經營手段及臺灣民間的創意與中小企業解決方案,如建立婦女合作社、技職教育訓練、社會企業模式、循環經濟等。永續的意義在於項目與組織本身需有永續經營思維。中心在創始團隊努力下,成為第一座在土耳其境內真正回應敘利亞難民危機的永續社區,透過小額捐款與社會企業盈利持續創造工作機會,促使邊境穩定和區域發展。

中心運作以來未收受任何美方資源,除啟動資金外,未接收臺灣或土耳其政府支持,全靠獨立勸募與社會企業營收運作,建立了民間參與國際事務的典範。臺灣特殊的國際地位讓中心與當地政府協商更有彈性,更少官方色彩,反而能更有效運作。

國際與地緣政治的影響

中東與西亞地區的人道建設與永續發展,符合美國維護區域穩定的地緣政治利益。案子成功後,可能引起中國的關注。中國自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計劃以來,立志建立國際合作新模式,是中國近代對外發展的重要戰略。臺灣中心所在的雷伊漢勒市曾收到中國駐土耳其大使館的信函,要求報告這座難民中心的活動,並建議更名為「臺北中心」。

臺灣中心名稱的爭議最終解決方式是「一個中心,各自表述」。全名為「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每個參與者或旁觀者可用自己喜歡的簡稱。事情平息後,中心繼續推動難民服務工作,落實永續發展與人道主義。參與國際事務要完全去政治化幾乎不可能,如何拿捏分寸,在不同勢力間謀求平衡,是臺灣面臨的挑戰。

結論

筆者憶起曾參加過華府智庫舉辦的臺海議題相關論壇,討論臺灣的國際參與及美中關係的影響。論壇中,中方與臺方代表針對主權問題爭論,美方則扮演居中角色。當時有學者提出一個問題:為何我們非得在國族主義框架下討論所有議題?能否跳脫國家概念審視問題並尋求解方?這雖是天真假設,但人類400多年前的西發利亞條約後才開始以「國家」之名區分你我,國族主義論述未必需優先於其他分類。

參與國際事務是否需以「臺灣」為名,是值得討論的議題。希望能提供永續發展的新方向,無論是否以臺灣為名,臺灣都可以幫助其他地區的人民和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