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與台灣經歷疫情,我的感想是:恐慌是人心製造出來的

示意圖:Getty image
示意圖:Getty image

作者/獨立評論

文/范恩虹

我在2018年由醫院派到美國進修,期間遇到美國疫情爆發,2021在台灣又經歷一次。這兩次身處在不同的國家,讓我看見文化的差異。

▎2020年初的風雨欲來

2020年1月的中國武漢,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嚴重起來。台灣因為距離中國很近,政府與人民格外謹慎。那時候離台灣半個地球的波士頓,還有種疫情離我們很遙遠、永遠不會燒到這裡來的感覺。2月初,中國大陸的狀況越來越嚴重。朋友春節返鄉回台,回來時經在紐約轉機,看到周圍的人都沒戴口罩,就猜測疫情將來在美國一定會很嚴重。

雖然2月初的波士頓跟中國大陸是平行世界,但因為這裡聚集不少華人,已經有人開始搶購口罩跟糧食。我跟先生那時候想去買口罩,所有的藥局都銷售一空。我記得在租屋附近的商店向店員詢問口罩,店員說週二才一補貨就馬上就被中國人買光了,告訴我下次補貨的時間,說我可以碰碰運氣。我還記得店員露出一種「華人太恐慌了」的表情,我只笑笑地回說,這個病毒傳染力很高,先準備點口罩比較安全。

如朋友所預料,沒多久紐約疫情爆發,還出現有華人戴口罩被毆打的事件,戴口罩變成一個種族問題,因為美國的文化是不戴口罩的!即使在醫院,醫生護士病人都不戴口罩,在公共場合有人感冒也不會戴。他們強調的是勤洗手,還有咳嗽時用手肘代替手掌遮蓋口鼻。我想這可能跟他們的教育有關,因為我女兒在那邊的幼稚園一段時間,咳嗽時也是反射性地用手肘擋。波士頓是一個大學城,人民水準普遍較高,不過波士頓還沒爆發疫情前,要在地鐵上戴口罩,還是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氣。我常常上了車廂看到沒人戴口罩,就退縮了,最後還是把口罩默默放回包包。

後來因為歐洲以及美國其他州疫情擴大,我鼓起勇氣戴上口罩,很明顯發現周遭的人會不時把眼光飄向我這邊,讓我坐立難安。我跟台灣的朋友說起在地鐵上戴口罩真的很容易引起側目,台灣朋友都會告誡一定要戴口罩,怕我被攻擊的朋友則說不然你用圍巾圍住口鼻?我想光用圍巾包住,應該跟沒戴口罩的效果是一樣的。不過還好,我幾次在地鐵上戴口罩,都沒被攻擊。

▎把目光放在需要的人而非自己身上,會減輕許多焦慮

3月中,波士頓出現了第一個群聚感染,一場百人的藥廠會議裡有人從歐洲回來,帶進了病毒。那一週我根本來不及收東西回家,如今我的醫師服還掛在醫院裡,沒帶回台灣。 那場百人會議,一開始沒幾個人感染,但是麻州開始啟動一連串的動作,實驗室還有傳言說整棟研究機構有可能關閉,我們以為怎麼可能?是假消息吧?研究會議上大家聊到疫情,誰也沒想到,那就是我離開美國前進行的最後一次實體會議,才過一週,整棟實驗室都被關閉了。

在那次研究會議上有教授提到,如果疫情爆發,學校可能會關閉。不過他擔心的是美國有很多窮人家庭的小孩是靠學校的營養午餐維生,如果待在家會沒有食物。這個擔心後來成了事實。麻州關閉學校後,因考量某些學生的需求,學校在中午仍開放提供午餐,讓小孩來學校領取。

當時有一位之前在我們這裡做研究的博後,從中國寄了200個口罩過來,教授自己只拿了一個,因為他要坐飛機到其他州開會,剩下的199個口罩全捐給醫院。在困難的時候把目光放在他人需要之處而非自己身上,會減少非常多的焦慮。

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時光我心裡挺平靜,大概也是受了實驗室的影響。記得那時候實驗室的人跟我說,別緊張,你那麼年輕得了頂多是場感冒而已!雖然這句話並非百分百正確,但這樣的觀點的確比較不會讓人陷入恐慌,不過也讓我那時候沒多買口罩食物和衛生紙,有點讓我懊惱,因為封城以後,我得非常節省的使用食材與衛生紙。我朋友當時還從台灣寄了衛生紙過來,因為疫情,一個多月後才到,到的時候美國已經可以買到衛生紙了。

▎喜悅,是經過困難才會得到的

封城的時光讓我們了解平常豐衣足食的喜悅,小孩能正常上學,大人能正常上班,假日能與朋友社交,生病能就醫,是多麼快樂幸福的事情。甚至活著就是一件喜悅的事。我的朋友在美國歷經疫情一年多,有一次出外爬山,到山頂往下看時,突然感受到一家人都還好好的活著,是多麼喜悅的事。

台灣目前的疫情跟美國比起算是控制良好,目前三級一個多月,人民的不便跟美國這一年相比是輕微很多的。我和美國朋友那時甚至要把買回來的蔥插在水裡讓它生長,好增加一點食材,所有剩菜剩飯都不會隨便丟棄。一個朋友的先生不小心把胡椒鹽打翻,為了不浪費,他們乾脆做了鹹酥雞。

在封城的時候,我工作的醫院每天都會寄大量的email給我們,最多的主題是如何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不要恐慌,還有開立減少焦慮的線上課程。記得有一封email是一張一群人穿著布偶服裝到病房探望醫護與病人的照片,透露出大家在辛苦的時候如何互相打氣,給忙碌的醫護與得病的病人一點歡樂。這也提醒我們,人類就是共同體,我們一致的敵人則是病毒。

封城不久後,地方政府終於開始建議戴口罩,去超市時看到的老外不只戴口罩,有的還全副武裝。我在麻州的感覺,跟台灣朋友得到的美國消息其實是差滿多的。那時候我身處的環境相當平靜,但從台灣傳來的消息卻令人焦慮,包括說美國歧視華人、搶劫華人住宅,許多朋友提醒我要小心。我記得有一次帶女兒到湖邊散步,一路都低著頭,盡量不引起注意,但忽然抬頭時,卻和一位迎面而來的白人對上眼,他給了我一個戴著口罩的燦爛笑容。那時候發現,我所處的真實世界,跟台灣媒體的報導如此不同。

新聞有時偏好負面聳動的消息,但不見得客觀全面,接收者得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才不會被牽著走。今年在台灣度過面前的疫情,深感台灣這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作者為台北榮總眼科部主治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助理教授,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

更多獨立評論文章

「為什麼不給我疫苗?」渴求與受傷背後投射的母嬰關係

※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