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德企:信心猶在 不利待遇是挑戰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在華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中國政府對本土企業的優惠政策。這是德國海外商會與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聯合發布的本年度商業信心調查結果之一。根據這份調查,34%的德資在華企業表示受到了不利待遇。

2021年10月14到11月3日,德國海外商會對596家在華會員進行了年度商業信心調查。

與前一年的同類調查相比,這項挑戰(不公平待遇)的排名從第6名上升到第1名。調查顯示,42%參與過中國公共采購流程的德企表示,中國競爭對手受到優惠待遇。一些企業還遇到過透明度不夠、被要求購買本土產品以及國有企業優先等問題。

此外,中國因為疫情實施的清零政策嚴重限制德企商務人員的旅行。嚴格的入境管制對德資企業在華順利開展業務造成很大障礙。72%的受訪企業認為旅行限制影響了相互溝通,56%的人認為這影響外資投資。

一半企業對未來充滿信心

盡管如此,德資在華企業對今年仍然沒有失去信心,近60%的企業在過去一年實現了業務增長;50%的企業有理由認為2022年能有更好發展,但同去年相比,下降了16%。

調查顯示,96%的企業會繼續留在中國,其中71%的企業說將擴大業務。預計來年經營額會低於上一年的佔10%,去年的這一比例是14%。18%的企業表示,所在行業前景不妙,而該數字在一年前還只有9%。

本土化是未來發展方向

全球環境下,中國去年的經濟以其8.1%的增長交出一份不錯的答卷,專家認為,今年中國的GDP增幅可能會在4%和5.5%之間。畢馬威會計事務所國際業務理事格隆茨(Andreas Glunz)對德國《信使報》(Merkur)表示,商機繼續存在,"但仔細看,各行各業都沒有以往樂觀",他認為,企業感到自從2019年以後在中國市場的機遇開始變小。目前的調查中,51%的企業認為可以在中國增長的消費市場上贏得更多份額,而兩年前超過三分之二的企業有這樣的共識。今年仍有42%的德企認為能從中國的科技創新中獲益,而兩年前的同數據為61%。

此外,調查還側面顯示中國人對外國品牌的追捧度在降低。兩年前,65%的受訪者說對外國品牌的需求將增大,但目前的這個調查中,只有39%的企業堅持這個說法。專家認為,中國消費者轉向本土品牌的趨勢相當明顯。還有,消費者情緒波動經常受到政治事件的影響,因人權(如新疆)或者主權(如台灣)事宜動輒出現抵制品牌行動,給企業帶來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對於今後的發展前景,調查結果顯示,33%的企業已在當地將其技術和運營做了本土化處理,商會認為,與當地合作伙伴進一步融合,推動包括本地化采購和研發在內的本地化進程,將是德國在華企業的發展方向之一。

(綜合報道)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