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加全球最大人口紅利 迅速崛起的印度在莫迪連任後有何影響?

印度總理選舉結果出爐,現任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成功連任第3個任期。

印度擁有世界最多的14億人口和近9.7億選民,美聯社稱這場選舉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民主選舉,也可能是最重要的選舉之一」。

  • 印度大選莫迪宣布勝選 國會席次低於預期

迎來人口紅利 卻無足夠就業機會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現年73歲的莫迪於2014年以「反腐」、「發展經濟」、「獨尊印度教」等發展方向,成功獲得主流信仰為印度教的印度國民支持。支持者稱莫迪在這10年來成功清理了印度的腐敗,並讓印度成為新興大國。

BBC分析,印度目前正享受著「人口紅利」,也就是勞動年齡人口增加而使經濟急速成長。

根據印度財政部報告,2024財政年度該國經濟成長率已連續第3年成長超越7%,這個數據在全球經濟成長率平均約3%的表現中尤為突出。

我國經濟部國際貿易署指出,過去10年內,印度公共部門資本投資大幅增加、金融蓬勃發展、數位公共基礎建設建設等等,都使得印度的電子商務快速發展,躍升為全球第3大金融科技市場,僅次美國和英國。

預計在2027年時,其GDP將達到5兆美元(約新台幣161.4兆元),超越日本及德國躍居全球第3,並在2030年後達到7兆美元(約新台幣226兆元)。

但根據聯合國最新的「亞太人類發展報告」,印度是收入和財富不平等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數據顯示,目前印度勞動人口(14至64歲)中,只有一半在勞動或在求職,女性勞參率更是只有25%。

美聯社指出,莫迪政府仍難以為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只能依靠免費食品和住房等福利計畫來吸引選民,例如近期莫迪便提出提供印度8億貧困人口免費糧食、提供低收家庭婦女每月1250盧比等福利政策。

因邊界衝突與中國關係緊繃 與俄國關係良好

中印邊界衝突時,憤怒的印度抗議者踩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海報。(圖/美聯社)
中印邊界衝突時,憤怒的印度抗議者踩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海報。(圖/美聯社)

雖然中國是印度第2大貿易夥伴,且同為上海合作組織(SCO)成員,但自2020年6月中國和印度軍隊在喜馬拉雅邊境發生衝突後,兩國情勢持續緊張。

為此印度已在邊境投資數十億美元,去(2023)年軍費增加了13%,然而這僅佔全球第2大軍費支出國中國的四分之一。

前印度國防研究與分析研究所所長普拉薩德(Jayant Prasad)表示,「印度將和盟友一起遏制中國。」

然而印度與俄羅斯的關係則十分良好,俄羅斯迄今仍是印度最大的武器供應國,因此在歐美各國因俄烏戰爭譴責俄羅斯與發動制裁之際,印度除在聯合國決議制裁俄羅斯的投票中棄權外,也大量進口因禁運而低價出售的俄羅斯石油。

莫迪也於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連任後致電祝賀,並表示他期待加深他們的「特殊」關係。

  • 俄總統大選蒲亭獲逾87%選票 將執政至2030年

西方積極扶植印度抵抗中國

法新社指出,印度不僅是金磚5國之一,莫迪近期更將印度描繪成南方世界(Global South)的領導者,並利用2023年G20輪值主席國、舉辦世界盃板球等機會,積極營造國際形象,未來將積極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對西方國家來說,他們渴望找到能制衡中國軍事與經濟的力量,因此對世界第5大經濟體的印度照顧有加。

四方安全對話成員於2023年G7峰會期間舉行會談。(圖/美聯社)
四方安全對話成員於2023年G7峰會期間舉行會談。(圖/美聯社)

如2007年由美國、澳洲、日本和印度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因擔心激怒中國一度沉寂,但又因中國日漸強大的影響力而於2017年復甦。

今年2月美國也向印度出售價值40億美元(約新台幣1291億元)的武裝無人機,以增強印度海事安全與軍事能力;法國也正與印度談判價值數十億歐元的武器出售案。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澎斯(Michael Spence)曾指出,雖然中國現在經濟規模、地緣政治影響力與軍力方面仍游刃有餘,但這一格局正在改變,「印度終將與中國匹敵,中國的經濟會放慢,但印度不會。」

民粹領導 打壓言論與宗教自由

美聯社報導,在莫迪的領導下,新聞與言論自由被打壓、法院和行政機關也成為打壓異己的工具,此外在「獨尊印度教」的方針下,印度教民族主義者也越趨激進,非主流宗教信仰者被攻擊的事情屢見不鮮。

  • 印度在野領袖諷「小偷都姓莫迪」 因誹謗罪遭判刑2年

  • 印度國會大選第3階段登場 總理莫迪仇穆斯林言論惹議

因此在許多國際組織的民主評估報告中,印度的民主分數日漸下滑。

2020年自由之家在年度報告中稱「莫迪領導下的印度政府令人震驚地背離了民主規範,可能會模糊北京和新德里的區別」;V-Dem 2021年的民主報告也將印度從「選舉民主國家」降級為「選舉獨裁國家」。

去年莫迪抵美進行國是訪問前夕,70多名美國議員致信敦促總統拜登(Joe Biden)向莫迪表達對印度民主倒退、新聞自由受侵蝕的擔憂。

但莫迪對外仍積極吹捧印度的民主,甚至稱印度為「民主之母」,否認任何有關印度民主正在倒退的說法。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兼南亞項目主任瓦希納夫(Milan Vaishnav)分析,「民主對印度在全球形象非常重要。」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印度大選莫迪宣布勝選 國會席次低於預期
爭議土地興建印度教廟宇 莫迪遭批為選票拉抬印度教
印度確診破萬 莫迪宣布封鎖令延至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