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風險益增 G7財長央行總裁共同聲明提了15次「韌性」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僅過去一年後,全球財政高官齊聚華盛頓共商全球經濟,但他們對前景面臨的最大風險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顯示出地緣政治鬥爭在經濟中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左)與英國財政大臣韓特14在華府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的討論會。路透社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左)與英國財政大臣韓特14在華府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的討論會。路透社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左)與英國財政大臣韓特14在華府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的討論會。路透社

富裕的民主國家陣營提出要增強供應鏈韌性,確保它們免受戰爭、疫情、專制國家經濟脅迫的影響。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警告全球經濟「碎片化」可能損害經濟成長。

七國集團(G7)財長和央行總裁在週三(4/12)會議後發表的聯合聲明中總計15次提到「韌性」。

英國財政大臣韓特(Jeremy Hunt)週四(4/13)告訴記者,「在一個不那麼穩定的世界裡,所有國家都希望擁有更具韌性的供應鏈。烏克蘭的教訓是,在能源上依賴俄羅斯可能是一個錯誤,我們希望確保不僅解決能源依賴問題,還要解決技術依賴、關鍵礦物依賴、以及其他各種依賴問題」。

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稱這種為「集群風險」,即一個地區過度依賴貿易和投資。他週四對記者舉例稱,與中國的貿易關係「絕不能演變成集群風險,這就是為什麼必須實現多元化的原因」。

但民主經濟推動的供應鏈向自身轉移的新舉措、也就是美國財長葉倫(Janet Yellen)所謂的「友岸外包」也存在風險,其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分裂為幾個集團,導致效率下降,最終令經濟成長放緩。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週四對記者表示,在經濟討論和決策中,全球供應鏈的安全「正在成為新的更高優先事項」, 「問題是我們能否更堅定地加強供應安全,而不是讓世界陷入第二次冷戰。」

雖然「韌性」是美國及其盟友的新口頭禪,但「碎片化」是包括喬治艾娃在內的觀察人士擔心的結果。

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週五(4/14)在接受彭博電視台「華爾街週」(Wall Street Week)節目主持人魏斯丁(David Westin)採訪時稱,「當前世界對『碎片化』的接受程度日益上升,而且——也許更令人不安的是——我認為在越來越多的人眼中,我們這個碎片可能並非結盟的最佳選擇」。

「中國式成長」後無來者

更糟糕的是,全球經濟的趨勢成長率要弱得多。部分原因是,包括中國,日本和一些歐元成員國在內的主要國家適齡工作人口減少。與過去幾十年相比,生產率成長已經放慢。IMF本週也警告,高負債讓世界變得更加脆弱。

雖然今年中國經濟重開將帶來可能有助於支持經濟經濟爆發性成長,但其5%或更低的中期趨勢增幅明顯低於疫情前。

「我們現在沒有任何經濟體會像以前中國那樣非常高速的成長,」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職位,現擔任喬治艾娃副手的戈匹納斯(Gita Gopinath)表示,「因此就全球經濟整體而言,我們沒有非常大的成長引擎。」

IMF前首席經濟學家拉加恩(Raghuram Rajan)表示,「IMF是正確的,長期成長看起來要糟糕得多」。

地緣政治競爭格局同樣也體現在與美元有關投資和債務減免的爭端中。在華盛頓會議中,在解決尚比亞和其他前沿經濟體 (frontier economies)與中國的債務談判問題上進展有限。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債權國,但北京不願意遵守G-7成員國堅持的債務條款。

中國採取什麼行動?

中國側重於加強自身的供應鏈和與開發中國家的金融關係,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本週訪華就是一個例子。

在華盛頓債務談判陷入僵局之際,巴西前總統羅賽芙(Dilma Rousseff)在上海宣誓就任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負責人。新開發銀行是中國建立的多邊機構和論壇之一。

而在華盛頓,本週在華盛頓會面的20國集團財長未能發表各方一致同意的聲明,延續了俄烏戰爭造成的分歧局面。

一些已開發國家的決策者在尋求改變供應鏈的同時,也承擔著風險。法國經濟財政部長勒麥爾(Bruno Le Maire)表示,「我們需要一個共同的戰略,以避免『碎片化』並為加強合作敞開大門。」

不過其他人對於眼前的威脅更加直言不諱。加拿大財政部長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在週三的演講中強調,「這些威權經濟的戰略脆弱性,讓我們的安全置於危險之中」。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