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來了怎知道!「地震儀特展」科工館登場

▲「地震來了怎知道—地震儀特展」即日起至8/31於科工館北館 B1F開放式典藏庫展出。(圖/科工館提供)
▲「地震來了怎知道—地震儀特展」即日起至8/31於科工館北館 B1F開放式典藏庫展出。(圖/科工館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在每年有感地震頻繁高達數百次的臺灣,一旦地震來了,以前沒有手機簡訊通知的年代,我們又怎能知道呢?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工館)即日起至8/31推出「地震來了怎知道—地震儀特展」,集結1930年代迄今、百年以來11台地震儀一字排開,搭配時間圖表說明每個年代臺灣發生了哪些地震。展覽除了儀器群有趣的圖文解說,還有地震偵測時壓縮的P波(縱波)與搖擺的S波(橫波)的體驗裝置,另外還有修復過程中的結構零件展示。

▲國內知名地震儀專家鄭世楠教授講解地震儀等資訊。(圖/科工館提供)
▲國內知名地震儀專家鄭世楠教授講解地震儀等資訊。(圖/科工館提供)

臺灣自日治時期1897年於臺北測候所設置第一台地震儀開始,逐漸於全臺各測候所內設置地震觀測站,從最早利用重捶、彈簧、煙燻紙桶等機械構件的機械式地震儀,隨著時代變遷與科技進步,已演進到線圈感應訊號的電磁式地震儀,目前更是配合衛星做更精準及即時的觀測與紀錄,可以說是一部地震儀百年史。

科工館這次展出中央氣象署所捐贈的11台地震儀館藏文物,透過博物館的專業維護,這批古老的機械儀器日前終於修復完成,重現當年實際運作的樣態,見證科技文物量測形式變遷的歷史魅力。

▲展覽集結1930年代迄今、百年以來11台地震儀一字排開,搭配時間圖表說明每個年代臺灣發生了哪些地震。(圖/科工館提供)
▲展覽集結1930年代迄今、百年以來11台地震儀一字排開,搭配時間圖表說明每個年代臺灣發生了哪些地震。(圖/科工館提供)

開展現場科工館特別演示了1930年代普遍使用、也是當年觀測地震的主力「威赫氏地震儀」,利用輕巧細緻的探針在煙燻紙筒上記錄地震震波的變化,此外還有臺灣服役最長的地震儀:「大森式水平地震儀」,它曾是1906年梅山大地震的大功臣,其他還有「石本式加速度地震儀」、「樋口式一倍強震儀」、「ANP WWSSN標準地震站地震儀」、「59型短週期電磁式地震儀」等,以上地震儀在百年來見證了新竹台中地震(1935)、中埔地震(1942)、新化地震(1946)、白河地震(1964)、瑞穗地震(1972)、921集集地震(1999)等大大小小的有感地震。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高雄國小校長聯席會 謝文斌:實踐校園淨零碳排
小港醫院「高壓氧暨先進傷口治療中心」揭幕
高雄、台中中學聯盟開啟臺加國際交流新頁

◤家裡都該備一個防災地震包◢
地震避難包、急救包、防災糧食一次備足!
預防地震 免打孔櫥櫃安全固定器
防傾斜防倒 推薦家具安全櫃
關鍵時刻的防災自救備品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