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周期是什麼?地震周期怎麼算?地震百年周期已經到了嗎?

地震周期是什麼,你聽過嗎?日前彰化縣罕見發生規模3.7地震,深度21.9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有當地人直指彰化斷層逾百年未動,外界也紛紛揣測,是否百年地震周期將至。究竟地震周期是什麼?地震周期怎麼算?可以合併計算嗎?每隔一段時間,真的就會有一次大地震?地震百年周期已經到了嗎?Yahoo奇摩新聞編輯室帶你了解!

相關新聞》和美罕見3.7地震「聽到轟一聲」地鳴 在地人驚:彰化斷層逾百年未動

Seismic  sound wave
地震周期是地殼破裂、強度恢復、再破裂、再恢復的周期,也是地震會重複發生的原因。(示意圖/Getty Images)

地震周期是什麼?

根據台灣災難醫學會的說法,地球內部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便會發生錯動而釋出巨大能量,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地震。台灣師大地球科學系指出,地震發生時,能量被釋放,該地的應力狀態就會瞬間掉到最低點。隨著時間過去,岩石的強度慢慢恢復,在漫長的幾百年、幾千年之間,板塊間相對運動不斷地提供應力來源,使得應力一直不停地累積,當能量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發生地震以釋放能量。

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進一步解釋,應力的累積與釋放,隨時間可分為「震間期」、「同震期」及「震後期」。

  • 震間期:兩次大地震之間的時期。板塊交界處上部地殼,因應力不夠大而被「鎖住」。隨著隱沒板塊不斷沉入,另一個板塊會被推走,但交界處此時並不會錯動,而是持續累積能量、等待爆發。

  • 同震期:地震發生、能量釋放的時期。當應力達到臨界點,被「鎖住」的區域無法承受擠壓而被「打開」;原先被推著走的板塊,會從交界處開始往「推它的板塊」方向移動。

  • 震後期:大地震發生後幾日到數年甚至數十年內,地殼仍會變形與移動,只是兩個板塊交界處的上部地殼會再慢慢「鎖起來」,等待下一波能量的累積。

簡單來說,人類腳下踩著的地球,地殼破裂、強度恢復、再破裂、再恢復的周期,就是地震會重複發生的原因,可稱為地震周期。

台灣地震帶分布情形為何?台灣還有哪些斷層?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解釋,台灣地震帶主要可分為:西部地震帶、東部地震帶、東北部地震帶三處。西部地震帶肇因於板塊碰撞前緣的斷層作用引發地震活動,因斷層構造多局限於地殼,所以震源深度相對較淺;東部地震帶則是因為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所造成,地震活動頻率最高;而東北部地震帶是受沖繩海槽擴張作用所影響,屬於淺層震源活動地帶,通常伴隨有地熱與火山活動現象。

根據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2021年更新的調查結果,台灣共有36條活動斷層;也就是有36條「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0萬年)以來曾活動過,未來可能再度活動的斷層」。除了最近引起關注的彰化斷層之外,還有山腳斷層湖口斷層新竹斷層新城斷層獅潭斷層三義斷層大甲斷層鐵砧山斷層屯子腳斷層車籠埔斷層大茅埔-雙冬斷層初鄉斷層九芎坑斷層梅山斷層大尖山斷層木屐寮斷層六甲斷層觸口斷層口宵里斷層新化斷層後甲里斷層左鎮斷層小崗山斷層車瓜林斷層旗山斷層潮州斷層恆春斷層米崙斷層嶺頂斷層瑞穗斷層奇美斷層玉里斷層池上斷層鹿野斷層利吉斷層,幾乎遍布了全台。

讀者朋友或許想問,斷層究竟是怎麼出現的?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釋疑,斷層和地震息息相關!岩石圈在地函熱對流作用後,受壓力、張力或扭力作用後而變形,若作用持續進行超過岩層的彈性限度,岩層就會沿著比較脆弱的面破裂,使得兩側的岩層錯動位移。換句話說,所謂的斷層就是指岩層斷裂、錯動的地方。

地震周期怎麼算?地震周期可以合併計算嗎?

那麼我們究竟可以怎麼算出地震周期呢?「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點明,可透過「挖掘斷層槽溝」來推算某條斷層大地震的周期。做法是從垂直斷層線的位置向下開挖,即可從剖面看出斷層上盤、下盤的實際位置;接著針對不同地層進行碳十四或螢光定年後,即可得知各地層的形成年代,並推斷出斷層的滑移速度、古地震的發生時間。​

台灣目前有36個斷層,由於西部與東部的斷層系統、板塊運動方式不盡相同,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認為,倘若將兩者地震周期合併計算並不合適,即便統計仍具有科學意義,但因基準點不同,代表的意義就無法一概而論。就像拿六面骰子與八面骰子想試驗出現某數字的機率,其結果所代表的意義,和拿一個骰子的試驗是不一樣的。

每隔一段時間,真的就會有一次大地震?

今(2024)年4月3日花蓮強震後,「地震百年周期將至」的說法頻傳,意外引發各界討論。各位或許想問,是不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大地震發生?其實,從本文第一段就可知道,斷層面能量累積、釋放的循環,就是地震周期的基本概念。換句話說,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可能出現大地震。中研院地球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2023年就曾直言,台灣約每30年就會有一次規模7的致災性地震。

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詹忠翰進一步說明,大地震發生前,鄰近地區的地震活動可能「異常活躍」或「異常安靜」。第一種情況是前震發生後,擾動鄰近區域的應力場而誘發主震。第二種情況是大地震前,震央鄰近區域的地震活動處於「寧靜期」,無法透過小規模地震釋放能量,導致應力持續累積到大地震發生。兩者都可被視為「地震前兆」,但要精確判定兩種相互牴觸的現象並即時發布地震預告,以目前的技術來說,依然相當困難。

地震周期有意義嗎?我該怎麼理解?

台大地質科學系助理教授王昱說明,雖然科學家可透過「古地震」地質研究,了解每一條斷層過去發生地震的頻率與規律性,並透過統計學的方式,計算未來一定時間內(例如30年內)該斷層發生大規模地震的機率。但由於地殼內部的斷層環境複雜,導致能量累積與釋放的周期,不像時鐘般準確。舉例來說,不能直接把「百年周期」理解為每100年即會發生一次大規模的地震。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也提到,根據全球過去地震發生次數統計,地震規模6~7的平均周期,約落在數十年至百年間;規模7以上的地震,是百年至數百年間。然而,統計周期只是一個數字;假如算出地震周期是5年,可能是10年發生2次、100年發生20次、300年發生60次、500年發生100次。如此一來,幾年發生幾次、地震特性,都會讓周期有不同理解。

那麼,讀者朋友一定想知道,究竟能否用地震周期,推估下次大地震爆發的時間呢?答案是不行的哦!「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解釋,即使科學家可透過挖掘斷層槽溝等方式,來了解某斷層兩次錯動的間隔時間,但隨著斷層位態的改變、構造環境的條件不同,我們仍然很難精確估計下一次錯動的時間。

換句話說,周期只是分析地震發生可能有規律的切入點之一;但大家不需要太在意周期時間的數字,只要記得身處地震帶,「距離上次大地震越久,就越接近下次大地震的發生點」,平常做好地震防災準備,才能保護自己和家人,並減少災害損失。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羅芋宙

參考資料

台灣的地震災害及其防護(台灣災難醫學會,呂佩玲)
構造地震,大多都是應力隨時間累積後,能量釋放的結果(台灣師大地球科學系)
你聽過 #地震週期 的說法嗎?(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絲專頁)
53. 臺灣地震帶之分布情形如何?(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
活動斷層分布圖(經濟部地質調查與礦業管理中心)
斷層從哪兒來?(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
如果想知道某條斷層的地震頻率、推算大地震的週期或機率,科學家可以怎麼做?​(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絲專頁)
探溝調查(經濟部地質調查與礦業管理中心)
有關地震周期(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
地震頻率與週期對大地震影響專家意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下一次大地震是什麼時候?是全臺灣人都急於破解的謎題(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