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後的資源再生與社區連結
近年我們身邊不時發生無常的災害。除了在災難來臨前,藉著過去的經驗盡力做好防災準備及社區規劃、在災後配合專業人員的救援工作外,災區的重建工作是更一個長時間的復原過程。
年初,日本能登半島發生7.6級地震,石川縣面臨約244萬噸的災害廢棄物問題,相當於當地7年的垃圾量。為了解決大量廢棄物產生的問題,總量約120萬噸的廢棄物將在縣內進行再生利用,例如「混凝土殘渣」將被用作復興建設的資材,「金屬廢料」將作為鋼鐵原料等。
除了當地政府制定計劃積極處理外,民間也展開了一系列資源再利用的行動。NGO、藝術家與當地居民合作,將倒塌房屋的廢材與損毀的家具進行回收,試圖為這些廢棄物賦予新價值。
日本的災害NGO「結」非常重視與當地社群的合作,他們在町野町、門前町與能登町舉辦了一系列「再生市集」的活動,吸引了許多被地震影響的居民參加。當房屋倒塌後,人們不得不放棄許多東西,NGO「結」希望將受災地區的資源重新利用,讓社區居民參與到復興的過程中,透過再生物品來傳遞重建的希望與力量。
這項企劃是從「有一輛可以修補衣服的車子」開始的,後來他們不僅考慮讓衣服再生,也發展到木材再利用,例如把倒塌家屋的柱子製作筷子和門牌。活動中,受災的居民們帶來了自宅大門用過的木材,由擅長木工的志工師傅協助,將這些木材加工成生活住所需要的日用品,應付緊迫的臨時生活需要。
物品再生不只於實際的用途,也為破損的舊物重新帶來延續傳承的意義。即使無法保留所有的東西,物品的再生讓生命力重新注入一部分留下來的舊物,讓災民至少能留住祖先世代傳承下來的家屋和家財。舊物重新獲得生命力,也是人在面臨失去時的一種心靈慰藉。
一些藝術家也參與在社區再生的行動中。藝術家中村厚子、竹下あづさ與當地居民合作,將能登半島地震中倒塌房屋的廢材轉化為社區交流據點。他們收集拆解現場的材料,並利用這些資源打造茶室與小屋,保留能登當地生活的痕跡。重新連結的人際關係對失去家園的人們尤其重要,而這些活動正好成為社群凝聚的重要場所。
在台灣,其實一直都有不少提倡「再生」概念的活動,比如「保鹿運動協會」連續多年發起的「再生市集」,旨在為舊物能夠再次利用,減少資源的耗費,也促進的社區的連結。除此之外,台灣各地也有很多由不同單位發起的「再生市集」,或者「再生」相關的公眾活動,由台灣的NGO、匠人帶領關注永續再生的議題。
近年自然災害不斷,受災戶多不勝數,也有不少損毀嚴重的家具、房屋、建築及石材,或許政府可以考慮參考日本的經驗,在災後工作中,與NGO、匠人、藝術家合作,為當地居民舉辦與資源再利用相關的活動,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社區互助的理念。
作者》甘甘 香港人,目前在台。寫在台見聞同時又會說起香港往事。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陳光誠:「爛尾娃」—中共坑國害民的歷史鐵證
工潮激增維權路難行 中國工運困局重重
孫猴子再厲害,也跳不出權力的手掌心—評《黑神話:悟空》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