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警報發布門檻調整 將導入AI系統

花蓮前天發生規模七點二地震,然而雙北等七縣市卻未收到國家級警報,引發爭議。中央氣象署昨表示,未來將調整發布門檻,有容許誤差的彈性空間,另也將導入AI進行地震預警研發。但前氣象局長、地震學專家辛在勤認為,若要預警快又準,就得花錢建觀測站,但在海外建置恐得花上億元。

截至昨晚八時止,有感餘震已逾四百起,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目前餘震數量已有下降趨勢,預估後面餘震不會再超過主震規模,但三天內還是不排除有規模六點五到七餘震發生。

吳健富也提到,未來將調整地震警報的發布門檻,有容許誤差的彈性空間,而非僅單一數值,另也將導入AI進行地震預警研發,目前已在測試中,將繼續進行AI機器學習研究。

辛在勤指出,若要地震預警又快又準,就得花錢建觀測站,但建設一個島內的觀測站不到一百萬元,每年通訊費僅幾萬元,若在海外透過海底電纜建置觀測站,得花上億元,還要支付租金、電費,一旦海底發生山崩,「地震儀就全部再見」。儘管不是花錢做下去就能有好效果,但不願意花錢投資就是浪費預警時間。

地震專家、前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則認為,預警系統強調的是時間,但目前系統卡在「求快就不準,求準就不快」的困境,氣象署想要縮短報時效,又要強化精確度恐「不太容易」。

【看原文連結】

更多udn報導
地震來時怎逃?躲哪最好?揭各種情境「逃生避難原則」別再急開門跑出去
影/走山捲起滾滾砂塵!車主「咬牙加速」保命 驚險場面宛如拍動作片
她提早到公司「準時上班」卻被罵!網一面倒怒嗆:主管有病
變胖沒被罵!南韓女星「神顏和1年前差超多」粉絲卻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