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缺水嚇跑外資? 郭智輝:運用科技降低損失

經濟部長郭智輝認為,防震和供水問題可透過科技來改善。廖瑞祥攝
經濟部長郭智輝認為,防震和供水問題可透過科技來改善。廖瑞祥攝


台灣積極吸引外資來台,目前除了人力和水電,還要考慮到地震,恐帶來的損失。經濟部長郭智輝指出,現在新大樓防震技術佳,科技會讓損失降到最小;而供水問題,產業只用10%,還會透過海水淡化回收再利用,反而要關注蓄水不佳的情況嚴重,未來是否透過新科技來改善。

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到民視《新聞觀測站》,接受副總經理胡婉玲的獨家專訪,近年來產業面臨五缺問題,還有地震發生,甚至讓台積電停工一天,損失千億元,該如何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郭智輝表示,台灣處於地震帶,「不是現在才有、未來就沒有」,外資確實會考量這類的要件,但他曾聽土木技師談過,現在國內新大樓防震技術都做得很好,台北101大樓經歷多次地震,並無任何大損傷,而鄰近的日本也是地震頻繁,但科技會讓損失降到最小,每次檢討跟防護都對未來有所幫助。。

如何讓供水無虞,郭智輝強調,目前國內用水大概70%用於農田水利,僅30%是民生跟產業使用,當民生占20%,產業只用10%,產業已經不擔心,可以透過海水淡化、回收的水再使用,回收水重複利用,成本是可以支撐的,「老天給我們那麼多的水,不錯啦!」所以能夠面對旱季。

他指出,水庫基本上大多都是農田水利使用為主,他一直想跟農業部部長討論,是否再分配上可以稍微調整,或是花錢改善農林水利,現在問題在於,有很多水道,卻無法蓄水再回收利用,畢竟成本很高,如何透過採科技精準計算,後續值得在研究。

郭智輝也對農業提出個人看法,他認為,台灣有很多農作物,可以提升價值,否則年輕人不太願意回鄉從農,寧可念書直攻研究所,還有年薪百萬,一但回到農村,又沒有智慧農業,很難跟上其他同學在都市的生活。

而提升農作物價值,產品也是方法,他直言,有時候多吃三碗,「你就不想吃了」,如果可以把米製作成一種養生的補品,或是做成酒,就能行銷到全世界,如同日本製作的清酒,也是高價值的產品,如何把作物高價化,要捨棄過去的習慣、思維,否則無法改善價值。

另外,郭智輝也提到,總統賴清德一直鼓勵年輕人要創新思維,才能夠帶給台灣更高的附加價值,「在舊的傳統領域裡要如何努力?」台灣正好走到AI的時代,需要利用經驗,加上AI的科技,更精準的判斷,下一步會做什麼。對台灣而言,將來百工百業學會訓練、運用、利用AI,來協助個人處理事情,就是現在的關鍵。

更多太報報導
台灣經濟不依賴中國 郭智輝:得找利基市場、定義精準
經長郭智輝:台灣要從價值下手 從吃飽晉升到吃巧、吃補
被追問是擁核還反核?郭智輝:外面命題滿多的,我們都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