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命之河 清代高雄愛河古稱「硫磺水」
【高雄愛河】,1895年日治時期稱為打狗川。歷史文獻記載,1920年日治時期,日本人依「ta-kau」的日語諧音將「打狗」兩字改寫為漢字「高(たか)雄(お)」(音:Taka-o),因此成為高雄川。愛河是一條位在臺灣高雄市內的小型河川,也是臺灣少數以「河」為名的河川。早期的愛河周圍地帶原來是一片沼澤地,直到400多年前,因為自然的沖積作用使陸地面積擴大,原始的愛河才逐漸成形。文史工作者郭吉清說,1764年的「重修鳳山縣志」上有記載硫磺陂(也就現在的內惟埤),水源就是來自硫磺泉,硫磺陂的水油支流再流到今天的愛河,所以清代的愛河稱為「硫磺水」、高雄也叫做「硫磺港」。
▲愛河為高雄市的生命之河,源於高雄市郊的仁武區,經左營、三民、鼓山、鹽埕、前金、苓雅等區而注入高雄港水域。主流全長約12公里,流經高雄市區約10.5公里。(圖/記者宋德威攝,2017.3.7)
文獻指出,日本於1912年擴建高雄港,其中進行的一項工程是將愛河從河口到川田橋(今建國橋)之間的河底挖深、河道挖寬,主要用來運送木材至高雄港。二次大戰結束後,初期沿用日治時期舊稱,後來約在1949年時高雄市政府以名稱欠妥為由,將「高雄川」改為「高雄河」,此外也將三塊厝河改稱「小北河」,川田橋改稱「建國橋」。
▲端午節是臺灣的重要節慶,許多城市都會有龍舟競賽的活動,愛河也是高雄市的舉辦地點之一,在近幾年開始有臺灣地區以外的隊伍參加比賽。(圖/記者宋德威攝,2017.3.7)
關於「愛河」名稱的由來,附近的耆老說,是1948年的一則事件,當時的愛河畔有一家「愛河遊船所」,因為風災過後招牌部份損壞,招牌只剩下「愛河」二字,之後不久又發生了情侶跳河殉情的事件,而採訪事件的記者拍攝照片時將招牌上的愛河二字入鏡,使愛河的名稱開始流行。隨著工業發達,人口也逐年增加,愛河曾受到破壞與污染,也威害了生物的成長環境,嚴重汙損了愛河的生態及功能,在歷經多年的整治後,高雄只要在下大雨過後,愛河便能回復到原本的清澈度,有了現在這清澈美麗的模樣,愛河才又恢復生機。
▲2017年愛河國際鐵人三項賽事今年邁入第十一年,參賽選手游泳項目在愛河舉行。(圖/記者宋德威攝,2017.3.7)
令人反思的是,某些人們為了利益而破壞生態環境,好好的一個城市心臟卻變成高雄的毒瘤,接著又花費龐大經費去整治它,這樣豈不是傷了生態環保。所以應該要保護環境,不要讓它繼續受到破壞。高雄愛河在2000年以後,污染開始減少,愛河周圍也開始進行景觀重整,讓今天的愛河成為南台灣重要的觀光景點;因愛河接近出海口段為海水倒灌區,曾在2003年,市民在愛河〈真愛碼頭〉發現迷途海豚,成為當時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