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有大海綿! 阿姆斯特丹用「藍綠屋頂」減少暴雨災情

阿姆斯特丹的屋頂,一場雨水革命正默默展開,不僅可以種植植物,還是管理雨水的高手!

極端暴雨襲擊城市,排水不及,造成災情。近年的治水方針不僅重排水,也思考如何吸納雨水,打造海綿城市。擁有豐富治水經驗的荷蘭將腦筋動到屋頂,用「藍綠屋頂」(blue-green roof)減緩淹水問題。

綠屋頂再升級 藍綠屋頂創吸水空間

簡單說,藍綠屋頂就是「綠屋頂」的升級版,增加的「藍」指的是收集和儲存雨水。「就像你家屋頂有座扁平的儲水槽。」Resilio計畫成員之一,阿姆斯特丹公共水管理公司「水網」(Waternet)氣候適應官員斯潘(Kasper Spaan)告訴《Wired》。

藍綠屋頂擁有多層結構,最上層跟綠屋頂一樣,有植物與土壤。第二層是過濾層,防止土壤滲入下一層。第三層是一個輕型、扁平的儲水槽。最下層是防止水跟植物根部侵入屋頂的隔層。

儲水槽由智慧閥門管理。在平時,儲水可供澆灌花草或是提供住戶廁所用水。但是,當天氣預報暴雨即將來襲,智慧系統就會提前排空儲水。大雨來的時候,這裡就能吸飽雨水,降低排水系統的負擔。

換句話說,屋頂就像是一塊可以根據需要而擰乾的海綿,這是不是很酷!

屋頂的大海綿 每一滴水都重要

傳統的綠屋頂也有吸水功能,但吸水力太低,進而發展出藍綠屋頂。一座藍綠屋頂能吸收的水不夠,但總面積增加後,狀況就不同了。

阿姆斯特丹在2018年啟動都市韌性計畫RESILIO,目標鎖定在易淹水的五個區域,要在三年間改造1萬平方公尺的藍綠屋頂。這不僅為減少淹水災情,也是為歐洲近年愈來愈頻繁的熱浪、乾旱做準備。

團隊的事前評估時也考量到當地的建築狀況。斯潘解釋,新建築要引入藍綠色屋頂很容易,而且在設計階段就能納入。但舊建築難度高,如果是木造建築,可能有屋頂承載力不足的問題。評估後認為,屋頂面積大於200平方公尺效果會比較好。

RESILIO計畫在2022年結束。根據歐洲城市知識平台《Portico》,這計畫的可行性高,吸引許多都市跟進,已擴展到美國的紐約,比利時、義大利和德國等地。法國和瓜地馬拉也在進行測試。

阿姆斯特丹市府正透過補助方案與法規要讓海綿建築的概念延續下去。市府要求,每座新建築或大型改建案要有60公釐的儲水量,並且要具備一定的排水效率,能在60小時內清空儲水槽,以因應大雨來臨。藍綠屋頂是選項之一,業者也可用其他技術來達成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