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接地氣 才能破除意識形態迷障

賴清德總統19日宣布成立3大任務型編組委員會。(杜宜諳攝)
賴清德總統19日宣布成立3大任務型編組委員會。(杜宜諳攝)

賴清德就職滿月開出改革第一槍,宣布在總統府成立3大委員會,但相關議題已有專責行政部門負責,現由賴擔任召集人親自主導,不僅疊床架屋,更坐實行政院長卓榮泰「賴辦主任」之譏。何況此作法雖參考其他國家,但國內過去案例卻多以失敗作收,應引以為鑑。

2004年陳水扁總統成立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且持續到2020年,直到監察院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才停止,在長達16年的期間,被批評開會淪為形式。

蔡英文總統任內也設立「年金改革委員會」、「原轉會」和「司改委員會」,前者由時任副總統的陳建仁擔任召集人,後兩者則由蔡負責。其中,年改委員會召集開過幾次國是會議,仍無法取得共識,最後由政院另組年金改革辦公室,才由執行長林萬億提出年改方案拍板;至於原轉會和司改會也被批淪為 「1個人的委員會」,重大爭議案全被擱置。

在總統府下設委員會,除了無法源依據,經費來源也是問題,委員雖無給職,擁有的資源比不上行政部會,充其量只能算是「顧問性質」,要落實執行,最後還是得交到行政部會手中。不過,從各委員會副召集人的名單來看,不少是資深政務官之外,還有賴的恩師陳志鴻,顯然比卓內閣層級高出一等,也難怪被質疑是為了安插自己人,甚至是「報恩內閣2.0版」。

具有豐富行政資歷的賴清德對這樣疊床架屋的狀況當然清楚,雖然賴昨特別解釋設委員會是要廣開言路,並強調「邀不同意見的人共同參與」,尤其還找來童子賢擔任副召集人,只是童曾是賴的閣揆口袋名單,現又委以重任,豈不是對卓榮泰形成壓力。

童子賢近來表達讓核能成基載電力的言論,一度讓經濟部長郭智輝跟進,但因碰觸民進黨非核家園的神主牌,郭只好改口堅稱「台灣不缺電」。倘若賴是盤算透過總統府級委員會,搭建平台供產官學界凝聚新共識,走出意識形態,對國家發展當然是好事;反之,若是人事酬庸的虛名,就註定走上失敗之路。

看更多相關新聞
總統府設三大委員會 賴總統:可討論四接、核電
賴清德:核三延役留氣候變遷委員會討論
曲兆祥:延續綠執政 賴總統沒蜜月期
賴稱和平須靠實力保障 馬辦再轟備戰不能止戰
健康台灣⋯醫界憂公婆多 健保看不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