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德才兼備生醫人才 中研院人文講座推6課程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臺灣社會重理工輕人文氛圍重,中央研究院2014年起陸續與國內以生醫專業為主的3所大學合作,包括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國防醫學院開設「中研院人文講座」核心通識課程,10年來逾5000人次參與,中研院今(16)日宣布將再推6個微課程,希望扎根人文素養,培育德才兼備生醫人才。

中研院今日舉辦「再出發:中研院人文講座十年成果發表會」,回顧10年教育成果,除播放回顧影片,也透過精采照片海報呈現課程點滴,彰顯課程面向多元,看見饒富趣味的內容,另也邀請參與課程學生分享心得,中研院也宣布整合跨領域多元議題,再推出6個新創微學程,希望貼近社會脈動,持續為理工學生們扎根人文素養。

「中研院人文講座」計畫主持人、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育霖表示,該講座在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組12個研究所通力合作下,至今已開設267門課,邀請到80名研究人員授課,包含3名院士、48名研究員及29名副研究員,而3校的修課學生更達5649人次,課程涵蓋社會與經濟、歷史與文明、科技與社會、藝術與文化、哲學與心靈、倫理與道德思考6大主題。

李育霖表示,在原有課程基礎上,根據近年國際情勢、公共議題及學生回饋,重新推出6個微學分學程,包含「文化感性」、「生命政治」、「民主與異議」、「生命的技藝」、「政經治理」與「臺灣/海洋/南島」,這些學程的設計都是回應當代臺灣社會脈動,與一般通識教育不同,是具有議題性、當代性的課程。

其中,文化感性盼培養學生對藝術的鑑賞感受力及思考方式,生命政治則是盼讓學生綜合性的認識醫療科技、社會文化與生命形態之間的複雜關係並學習思辨生命政治的方法等。

李育霖強調,現在的社會問題是全面性、跨領域的,不僅含有理工成分也有人文成分,中研院人文講座就是希望理工人才能有更深刻人文關懷,在看問題時也能把問題看得更明確、視野更廣泛。

陽明交大學生林詩軒原本是生物科技背景,她參與中研院人文講座課程,後來轉系到人文社會領域。她分享提到,不論高中、大學,學生得到的指令都是只能選一個領域去鑽研,中研院人文講座會辦在理工背景的大學,相信就是因為「人不是只有一種面向跟樣子」。

林詩軒說,透過這項課程,她相信每個人都是全人,只是在升學狀態中逐漸被轉成單一領域的人,她現在只是回到更期待自己的樣子,作為一個人去學習。

中研院舉行「人文講座10年成果發表會」,宣布貼社會脈動,6個新課程再出發。(中研院提供)

中研院人文講座課程架構圖,攜手陽明交通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國防醫學院3校共同合作。(中研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