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薪資連七漲為何民眾感受不到?和日韓相比台灣有一個最基本的劣勢

文:謝宏偉(2030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研究專員)

今(2023)年9月6日,勞動部通過明年度基本薪資調漲為2萬7470元,時薪由176元調升至183元,這已經是蔡政府上任後第8次調漲,儘管如此,大多數民眾對此皆無感,輿論大多認為薪資漲幅追不上飆漲的物價,因此認為與己無關。

為了更好理解台灣低薪的結構,在這裡將從近年來低薪與生活成本來探討,以資訊視覺化的形式說明,並比較國民所得和台灣接近的日本、韓國的狀況,進而更了解台灣的低薪處境。

低薪的起因

台灣作為出口導向的經濟體,本來就容易受國際大環境影響。近年來影響最高 的,當屬2007至2008年,因為次級房貸危機,美國金融市場受創嚴重,所引發的金融海嘯,緊接著而來的是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Great Recession),各國被波及程度不一。

當時的台灣也被波及,受創嚴重,連台積電都有許多被資遣員工成立自救會。產業龍頭尚且如此,其他更不用說,不但股市崩盤,街上更是處處鐵門深鎖。

當時的馬政府一手發消費券,另一手卻將無薪假合法化,使被迫「放假」人數超過120萬人,之後上班族的「名目經常性薪資」就在四個月間減少了4.11%,時任副總統吳敦義還說:「『無薪假』應該得諾貝爾獎。」

著名的「22K」政策也誕生在這個時期,該方案為當年教育部提出的「職場實習方案」,由政府出資2萬2000元輔助畢業生至企業就職,但一些企業也因此一併降低起薪,最終在不景氣的大環境中拉低了整體的青年薪資。

時任政大勞工研究所劉梅君教授表示:「以國家公權力推動的這個方案,作為短期的就業『促進』方案,實際效果卻是對就業市場的勞動條件,產生了全面性的壓抑效果,不僅是初入職場的薪資水準,從此有了一個『公定價格』,其他職場資深者的薪資水準也因為出現了這個參照水準,而產生漣漪效應。」

22K只是為了炒短線的解決就業問題,結果非但沒能解決,反倒使22K成了企業間的默契,就此錨定了許多新鮮人的起薪,尤其是基本民生服務業,之後多年來起薪都難以擺脫這一區間,讓經歷金融海嘯的世代成為失落的一代,後續的傷害甚至延續到今天。

疫情與戰爭

最近的全球性經濟衰退則來自COVID-19帶來的全球金融恐慌,在全球疫情最嚴重的期間,台灣也遭受嚴重衝擊,比如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2020年2月至4月,短短兩個月間,總體工作數量就大減了16%。其中有14%屬於新鮮人職缺。到了5月「受失業波及人口」達到84萬多人,廣義失業率達5.33%,這兩者都創下7年來新高紀錄。

疫情帶來的傷害,讓政府不斷提出各種紓困方案,已解決迫切的經濟危機。不過由於台灣在全球疫情更嚴重時守得不錯,股市也很快就回復,並未如金融海嘯期間受創嚴重。

然而到了2022年,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又造成能源危機,而疫情與戰爭都造成通貨膨脹和國際原物料上漲,進而導致全球性的物價飛漲。台灣也不免於此,2022年的消費者物價總指數(CPI)年增率達到2.95%,創下十年來新高。

這波通膨造成的高物價,因為涉及到許多基本民生基礎,包含最基本的糧食、居住成本等,所以大眾「很有感」,不只民生必需品,在房價始終高居不下的同時,甚至房租都不斷升高,自然會讓民眾不滿。

低薪與物價

物價上漲讓荷包縮水,因此薪資也必須調整。由圖一可以看到,相較於馬政府8年間只調整5次基本薪資,蔡政府上任後每年都有調整,幅度也較馬政府時代高,並在2019年調升為2萬3800元,算是正式終結了22K時代。

儘管一般人大多認為基本薪資是血汗企業或移工才在領的,不過依照勞動部的資料,2022年初任人員(職場新鮮人)大約有24.2%只領到當時的基本薪資25250元,其中高中職學歷佔54.5%,大學則是24.9%。同時,該年職場新鮮人有近9成(89.6%)的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這也代表將近四分之一的新鮮人只能領到基本薪資。

因此基本薪資的調整,對於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以及某些長期超低薪的族群來說確實會有幫助。

那麼,民眾為何無感呢?

原因固然是物價的漲幅太高,如下圖所見,近年漲幅以民生物資中最重要的食物類為最,自然對大多數人來說影響很大。而根據主計處公布的消費者物價基本分類指數,在最新的2023年9月的數據中,食物類、衣著類、居住類、醫藥保健類都創下有統計以來42年之新高。而教養娛樂類也在今年1月創下新高,所有指數加總的「總指數」亦在最新的統計中創下最高紀錄。

在連吃飯都只能講求粗飽的時候,執政團隊提出基本薪資連幾漲的「政績」,反而讓人覺得相對諷刺。況且,再加上許多人的薪水都高於基本薪資,所以每年的調漲根本不痛不癢,也是很多民眾無感的原因之一。

台灣基本薪資長期過低

然而最重要的,其實是台灣的基本薪資長期過低的事實,以致就算多次調薪,還是遠低於國民所得將近的國家。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台灣在2023年的人均GDP已超越韓國、逼近日本,這自然也被執政團隊作為政績宣傳。

不過,再一次的,這個「政績」依舊讓人民無感,主要是台灣的出口商品大多集中在電子零組件上,相對於整體國民,從事高科技業的其實只是少數人,基本還是以服務業為主,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此類的「成長」跟薪水完全脫鉤,自然不會覺得跟自己有關。

再來和韓國和日本相比,台灣還有一個最基本的劣勢,就是台灣的法定基本薪資實在太低。根據2022年的資料,日本的法訂最低時薪為186-230台幣(依產業和地區有所不同),韓國則約為248台幣,然而台灣目前只有176元。

月薪方面,韓國2023年的基本薪資是每月201萬580韓元,相當於台幣4萬8214元,這也海放台灣的2萬6400元,起薪這麼低,當然不管怎麼再調整都很難足夠。

可能有人會說台灣物價就算漲了,還是比日韓低。確實若以世界銀行2023年第一季的通膨資料,在食物與飲品方面,台灣的指數是107.8,略低於日本的117和韓國的131.6。

不過依照知名全球資料庫Numbeo的統計,2023年年中各國生活成本指數中,亞洲最高為新加坡的85.9和香港的72.4,韓國為69.2。其中日本為54.3,台灣為53.3,台日基本相差無幾,人均GDP也越來越接近,然而基本薪資卻有差距。另一方面,儘管台灣的生活成本指數約為韓國的77%,基本月薪卻只有將近一半的54%,可說連人家的車尾燈都看不到。

我們可以看到台灣擁有與日韓相比最低的基本時薪,遠低於生活成本高於我們、人均GDP低於我們的韓國,也低於生活成本與我們差不多的日本。

綜上,我國起薪太低才是最重要的成因,起跑點就輸別人,加上通膨和戰爭導致物價上漲,讓大家連支付民生必需品都顯吃力,民眾的「體感貧窮」感受高,因此對漲一點點的基本薪資也就毫無感覺了。

延伸閱讀
養活14億人的艱鉅任務:全球化退潮下,中國糧食安全有的近憂與遠慮
《反脆弱》到底講錯/誤導了什麼?希臘三哲可以輕易破解塔雷伯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