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社寮東砲臺 一探400年軍事遺跡

記者楊喬琳/專題報導

基隆的旅遊景點不計其數,但在基隆市北端和平島東側,卻有一處鮮為人知的軍事秘境「社寮東砲臺」。砲臺遺址被列為基隆市政府市定古蹟,社寮砲臺遺構歷經西班牙、荷蘭、明鄭、清領、日據時期及光復後等階段的發展,為臺灣本島所有軍事遺構的僅存案例。

「社寮」是和平島舊稱之一,其戰略位置重要,自17世紀起即成為防守基隆港灣的重要軍事據點。砲臺於1626年建立,是清法戰爭的戰備砲臺,日據時期多次改建,直至1924年完成,屬基隆要塞十大砲臺之一,如今已成為基隆市定古蹟,供遊客前往一探究竟,並了解過往歷史。

「社寮東砲臺」的特色,雖然與其他基隆砲臺配置類似,但由於興建時期較晚,因此,仍可發現建築細部特色,整體而言,仍維持獨有的軍事風格與空間色彩。

採抱山式建設 隱密性高

採用抱山式的「社寮東砲臺」,利用山谷坳地將營舍配置其間,隱密性高,而砲座位於山頭,從外海很難發現砲臺的存在;而社寮東砲臺步道不長,沿途可見數棟磚造建築、彈藥庫、觀測所、蓄水池等遺跡,整體規模不大;島上另有「社寮西砲臺」則在軍事管制區內。「社寮東砲臺」頂上視野極佳,東望鼻頭角,西看野柳岬,正面則有基隆嶼,從砲臺俯瞰正下方和平島公園,最具特色的是可眺望海平面的「海瀾線」,由深、淺海水交會而成,是因海底丘陵與谷地的高低起伏,導致不同潮水方向所產生。生的。

記錄歷史遞嬗 珍惜和平

「社寮東砲臺」涵括了3個重要時期的古蹟元素。17世紀初期,西班牙為維護其海域航運安全順暢,在海口設置聖薩爾瓦多城,以及山頂、海濱諸堡壘防禦要塞;其次為清法戰爭後,臺灣巡撫劉銘傳為積極推動臺灣洋務運動,光緒12年於社寮島上新建社寮砲臺,在德國技師鮑恩士設計下,由基隆駐守營負責築臺,並於光緒17年竣工;而後在日據時期,為因應日俄戰事,修建砲臺,可見「社寮東砲臺」歷經多場戰事洗禮,如今砲臺遺址讓後人更加了解,今日有和平美麗家園,得來不易。

「社寮東砲臺」富藏深厚的戰史意義,具高度保存價值,思古幽情,亦可讓民眾對基隆的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

「社寮東砲臺」可見數棟磚造建築、彈藥庫、觀測所、蓄水池等遺跡。(記者黃迪明攝)

砲臺居高臨下,瞰制開闊地形。(記者黃迪明攝)

砲臺配置方式採抱山式,砲座位於山頭,從外海不易發現。(記者黃迪明攝)

營舍配置於山谷坳地,隱密性高。(記者黃迪明攝)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署;記者楊喬琳整理)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觀光及城市行銷處;記者楊喬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