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Podcast 探索餐桌上的理性與感性

在當代社會,外食已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的常態,家庭餐桌上那份獨有的「家的味道」正逐漸被替代。然而,有兩位高中老師鼓勵年輕學生走進廚房,親手烹調家常美食。在「基隆Podcast」節目中,主持人余治明邀請《餐桌上的理性與感性-高中生的人文廚房》一書的作者,也是板橋高中的黃文儀和黃惠貞兩位老師,來探討料理與節氣之間的關聯,並分享各式經典菜餚的由來,認識臺灣豐富的飲食文化,重新發現那些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美食故事。他們在去年也曾受邀到基隆碇內國中與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們分享餐桌文化。

黃文儀老師介紹「人文廚房」這門跨學科的選修課程,受到學生們的熱烈好評。在這門課程中,學生們首先由歷史科黃惠貞老師提供餐飲文化與學理知識的講解,接著進入由黃文儀老師親自指導的料理實作環節。兩位老師都擁有深厚的飲食文化和廚藝背景,使這門課程得以成功結合理論與實踐,深入探討飲食文化中的理性與感性面向。

黃惠貞老師則引用日本佛教的「身土不二」理念,來強調應優先選用本地食材的重要性。這一理念主張,當地的食材最能適應該地區的氣候、環境及居民的身體需求。類似的觀點在法語中稱為「地華」,而台灣話的「歹吃貴」也透露著相似的意涵:非當令的食材往往昂貴且口感不佳。這門課程不僅教導學生如何欣賞與實踐當令飲食的智慧,更強調了食用當地食材對環境永續和經濟效益的雙重好處。

余治明指出,在現代都市的鋼筋水泥中,我們越來越難以感受到傳統鄉野中對節氣的敏感度。「人文廚房」書中提到,這種脫節不僅因為全球化的物流系統使得超市四季皆可購得各式水果,還因為外食和外送文化的興起,逐漸改變了我們的飲食習慣。如此一來,我們不僅與節氣的連結日益疏遠,連家鄉味也漸行漸遠。這門跨學科選修課程旨在讓學生理解食物背後深層的價值,並鼓勵他們親手烹飪,以此增強組織性學習能力及獨立作業的技巧。期待通過兩位老師對教育及烹飪的熱忱,能在課堂上持續激發學生的創意,創造更多的學習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