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要休學,每天只要打電動就好的孩子,一年後他回到學校了,卻像是失去陽光的花草,暖心教師伸援手

陳怡嘉(未來Family專欄作家)

一個什麼都不缺的富二代、一個每天無欲無求,只想打電動的孩子,為什麼最終會走向憂鬱?

我無欲無求,每天只要打電動就好了,又有甚麼問題呢?

那年,教到了A,一個皮膚白晰,眼神靈動的孩子。他的成績倒數,對班級事務不積極,但學生很尊崇他,因為學生說:「他遊戲超強,等級很高,一下子就能夠打到別人到不了的級數。」他在魔獸世界稱霸。

身為導師,對學生行為有糾正之責,對學生成績也有引導之任。

玩線上遊戲是趨勢,我讚賞A的聰明,但對於他在學校對任何事都不積極的態度,還是覺得可惜,尤其班上的其他學生二下幾乎都已經調整得差不多,大家都有一定自律,我們即將開跑,我也希望A趕緊跟上。

然而,找了A談話多次,卻沒甚麼太大影響,他多半聽聽不表意見,之後還是上課睡覺,態度鬆散,晚上繼續魔獸爭霸。

A是單親家庭,母親多在國外,他與親戚同住,但幾乎一切自理,家裡也沒辦法有太大的督促力量。

正當我心急如焚時, A卻突然跟我說:「我想休學了!」

「為甚麼要休學?」

「我覺得來上課沒甚麼意義,反正每天來學校也是睡覺,不如待在家就好。」

「現在是你的重要階段,一旦中斷,要再回來得花很多力氣,有時候,有些學生甚至就不回來了。」

「我知道啊,可是無所謂。」

「同學都說你遊戲很厲害,代表你很聰明,老師也可以感覺到你的聰明;你只要努力一點點,就會比其他同學輕鬆取得高分,對未來會有幫助。」

「誰跟你說我需要一個很厲害的未來了?我對我的人生沒有任何追求,只要不被餓死就好。像是去當超商店員,賺取基本薪水,然後剩下時間就都拿來打電動,對我來說就很足夠。」

「有一天,你長大後會想成家立業,想要結婚生子,情感有歸屬也是人生的幸福。以你現在這樣的思考,接下來或許不容易達成這個目標喔!」

「誰又跟你說成家立業是我的目標了?我並不想結婚生子,我連女朋友都不想交,一個人悠閒自在地過,有甚麼不好嗎?」

一向溫和不太說話的A,此刻拋出的答案似乎也沒錯,也讓身為師長的我啞口無言。

(是啊!一個人如果只要最低要求,一個人過得自在,無欲無求,每天空閒就打電動,這樣的生活選擇有錯嗎?)

「好,的確這思考跟其他人很不同,老師一時間覺得可惜,但也不能反駁說這是錯的。但這畢竟是大決定,你媽媽知道嗎?家人支持嗎?」

「媽媽當然無法接受,她跟我說她要從日本回來,可是任何人都改變不了我的。我想清楚了,這就是我要的生活。」

「好,沒關係,那等你媽媽回來,我們再一起談。」

A的母親聽到消息立刻拋下工作,趕忙回來。我約他們到敦南誠品二樓的咖啡店,除了讓三方一起談話溝通外,也想帶著學生找找合適的書籍,解開他人生的迷茫。

兩個多小時的過程中,A的母親一直不解地問:「你為什麼一定要這樣?你為什麼不能跟其他人一樣?你要玩遊戲回家再玩就好了,我可以不管你,可是你不應該玩到想休學,這我無法接受。」

A面對媽媽一連串的逼問,眼神放空,不發一語。

我想A究竟是不瞭解社會生活的辛苦,既然不唸書了,至少去打工,確認自己想要的人生,也是很重要的收穫。

因此,我要A向媽媽承諾:「休學後,不要辜負媽媽的包容,去打工賺錢,為自己負責喔?」

A依然安靜,僅微微點頭。

我期待藉由這次談話改變或確認些什麼,但A像是住在電玩堡壘中的孩子,完全隔絕了外界的一切;A的母親長年不在孩子身旁,雖然提供無虞的經濟條件,也常越洋表達關心,但沒有朝夕相處的母子情,終究在重要時刻失去了拉力;而我身為導師即使不捨,也只能努力影響他在校的時間,下課後的學生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他們要飄向哪裡,都是未知數。

我們三人走出誠品時,問題依然無解,一時無語,各自沉重。

過得很痛苦

A休學了,A的母親必須返回日本繼續工作,A與我斷了聯絡。

雖然休學前,A的母親說:「如果要休學,就自己賺生活費,她不會給予任何協助。」但或許是補償心態,或許是捨不得,最終,A的母親依然提供相同的物質享受。A沒有去打工,他成天在家過著自由、簡單、無欲無求、日夜顛倒,只有電動的生活。

斷聯的日子裡,我想像他現在得償所願,應該過得很爽、很快樂吧?這應該是很多學生共同的願望,說不定連大人都很羨慕?

可是,一年後,A回到學校,他卻得了重度憂鬱症。

「你知道嗎?他來到我的班時,皮膚超白,眼神超空洞的,然後上課都在睡,也沒有讀書,就是整天睡覺、放空、不跟任何人講話。有一天,我在體育課時,到活動中心找他談話,他冷冷地告訴我:『現在什麼都不想要,過得很痛苦』,說完竟然就想跳下去。我嚇死了,急忙拉住他,大罵他:『你幹什麼?』」

A後來的導師轉述了他回到學校的過程,我聽了充滿疑惑,每天吃飽睡、睡飽玩的人生不是夢寐以求,為什麼憂鬱?有什麼痛苦?

後來我讀到心理學中「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瞭解人活在世上有五個層次的追求,從最基本的「生理、安全、社交」需求,到需要被尊重的「精神」追求,最終第五層是每個人都期待達成「自我實現」,感覺自己的潛能被發揮,明白自己來到世界有其意義,也就是「自我認同」與「價值感」。

一個什麼都不缺的富二代、一個每天無欲無求,打要打電動的孩子,為什麼最終會走向憂鬱?

原因是這些外在享受終究都會疲乏,人內在最終都需要真實的快樂來填補,那種快樂來自「歸屬」,更來自「覺得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在發揮!」

人最終的自信都不在外界肯定,外界肯定如果建立在表面或物質,就像空中樓閣,不堪一擊。

真正的自信必須發自內心才有力量,打電動、畫畫、打籃球、成為想成為的各種人都可以有自信,然而,關鍵在於「那些自信是否真實?是否超越一般人,能讓自己感到自我實現、潛能發揮、獲得意義?」

A憂鬱的另一原因來自於安全與社交的需求沒被滿足,遙遠的母親,沒人能給予關心陪伴的家庭,都讓A逐漸失去情感歸屬,就像沒有得到陽光的花草,即使不斷澆水,最終只是腐敗。

但A終究是A,只要根不死,花草終究可以重生。

後來的日子裡,A努力從零開始,從要求「上課不能睡覺、慢慢聽點課、與同學有互動」開始,從生活作息中一點點做出改變,他花了一段時間找回課業的信心,也轉移了生活的重心,最終,一年後,他還考上了前三志願,超勵志,也讓我超感動的!

後來,A也會一起參加同學會,雖然他話不多,可是看著他和同學笑著聊著,我好開心「他回來了」!

更多教養策略及教育快訊,就在《未來Family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