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涼鞋/夏俊山

夏俊山

“打了春,赤腳奔。” 這是奶奶常說的一句俗語。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冰雪消融,天氣轉暖,很多人就開始赤腳了。畢竟,做一雙布鞋不容易。為了給我做鞋子,媽媽給我量腳、剪鞋樣,接著是找破衣、舊布,熬麵糊、糊糨子,糨子曬乾後,要剪鞋底、釘鞋底,千針萬線釘好鞋底,最後還要步行到小鎮上找葛皮匠緔鞋底,緔好的鞋子還得楦,只能改日再去小鎮取回。一套程式走下來,起碼半個月。能赤腳,誰還捨得穿鞋?

走路,大家習慣了赤腳,幹農活卻不行。就說挑麥把吧,麥子割倒後,留下了大片的麥稭樁兒,每一根鐵釘一般立著,赤腳踩上去,腳板不被刺破,也被戳得生疼。怎麼辦?穿上草鞋唄。不過,草鞋不耐穿,幾天就穿爛了。特別是高溫高濕的夏天,草鞋爛得更快。這時,塑膠涼鞋的出現讓我們驚喜不已。奶奶就感慨說:生產塑膠涼鞋比造出原子彈重要得多!塑膠涼鞋可以天天穿,天越熱它越軟,泡在水裡也不會爛。原子彈跟我們過日子有啥關係?飯可以少吃 ,塑膠涼鞋還是要買的。

“劉備編草鞋—— 內行”。家鄉的這句老話表明,草鞋最遲在三國時期就有了,傳承至今遠超千年。塑膠涼鞋應該是草鞋的“升級版”,剛出現時,不是家家戶戶都捨得買的。奶奶自己就沒有買,我媽也沒有買,我家買的塑膠涼鞋,最初只有我和姐姐各有一雙。剛穿上腳,我就在村子裡到處跑,哈哈,我有塑膠涼鞋了,你們有嗎?小孩子不懂得做人要低調,有了好東西就嘚瑟,看到自己的塑膠涼鞋吸引了一片羡慕的目光,心裡美滋滋的。

最早穿塑膠涼鞋的大人,我記得是寶璽,他中學畢業回到生產隊幹農活,大家都穿草鞋,他穿的是塑膠涼鞋。大隊黨支部看中了他是“知識青年”,發展他入黨,結果不少人反映:寶璽幹活穿塑膠涼鞋,嚴重脫離勞動人民!

那時候,全國都在宣傳“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堅決走與工農相結合道路”。一雙塑膠涼鞋,耽誤了自己入黨,聽說寶璽流了不少淚,把塑膠涼鞋送給了一位老貧農,後來才終於入了黨。

大概過了十多年,草鞋走向了末路,塑膠涼鞋開始大流行。記得那時的夏天,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鄉間小鎮,放眼望去,幾乎人人腳下都穿了一雙塑膠涼鞋。這些塑膠涼鞋花色品種並不豐富。男式的多為棕色,褐色,中間部位塑膠較少,腳尖和後跟處都有塑膠包著,留著一些孔;女式的多為紅色、暗紅色,腳尖和後跟處無塑膠包裹,穿上後,有人笑言是“前面露生薑,後面露鴨蛋”。

夏天穿塑膠涼鞋,透氣,涼爽,不怕水,晴雨皆宜。下雨天,常看到頑皮的孩子穿著塑膠涼鞋淌水玩。我卷起褲管,撐傘出門,一雙塑膠涼鞋,也常常踩得水花濺起,毫無顧忌。走上一段路,有沙粒鑽進了涼鞋,女士只要抬起腳跟,腳尖對著地面磕一磕;男式塑膠涼鞋前後有塑膠包裹,常常要脫下來敲幾下,沙粒才會掉落。塑膠涼鞋多處通透,腳很容易沾上泥土,不過洗腳也很方便。門前有水流過,把腳伸進水裡,攪兩下,腳就乾淨了。有的人家,室外有水龍頭,進門之前,把腳伸到水龍頭下沖一沖,也能把腳和鞋洗乾淨。

我經常穿的塑膠涼鞋是棕色的,這也是當年最流行的顏色。剛買來時,新塑膠涼鞋有一股難聞的氣味,但穿在腳上,很柔和,舒適。穿久了,氣味沒有了,但鞋也老化、變硬,而且會開裂,斷開。那時,人們生活水準較低,穿壞的涼鞋捨不得扔掉,就自己動手修補:用鋼鋸條或鐵片在火中燒熱,往斷口處一伸,將兩端的塑膠熔化,迅速抽出鋼鋸條,疊合斷口兩端的塑膠,按緊,冷卻後就算修補好了,可以繼續穿用,直到壞得失去了修補價值,實在不能穿了,還可以賣給收廢品的,回收利用。

男女老少,大家都穿塑膠涼鞋,穿壞的塑膠涼鞋很多,修補簡單,還是有很多人不願意自己修補。市場上,補鞋匠的生意很快火起來。去家鄉的小鎮,站在街頭,經常會聞到一股塑膠的糊味。那是劉四在修補塑膠涼鞋,劉四是我岳父的鄰居,小時候患小兒麻痹症,下肢落下殘疾,不能站立行走。

就成天坐著修鞋:修補塑膠涼鞋,每雙鞋裂的口子位置不一樣,有的地方裂得太大,尤其是鞋帶、鞋幫這些受力大的位置,就需要補材料,劉四會從舊塑膠鞋上剪下一塊同色的,粘補到缺口上。他的火爐上有幾把火烙鉗,交替使用,以提高效率。在粘貼時,他也不用手指,而是用玻璃片緊壓,使粘貼的地方顯得光滑。夏天補涼鞋。冬天補皮鞋,劉四的手藝遠超同行,其自強的事蹟上過《海安報》。

常言道,形勢比人強,半點不由人。劉四修補塑膠涼鞋,練就了一手絕活,可是,大概也就10年左右,塑膠涼鞋已經沒有人穿了。經濟條件好了,人們買涼鞋都選擇仿皮的或真皮的,漸漸地,不是真皮的涼鞋,款式舊了,儘管還能穿,有不少人就丟棄了。畢竟,日子富了,穿一雙好鞋,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一個方面,誰還會找劉四補鞋?船小好調頭,劉四只能另尋出路了。當年的葛皮匠,緔鞋生意不行了,他把楦鞋子都當木材燒了,轉行賣各種鞋子,兒子繼承了他的鞋店,獲利不少。未能轉行的是我,教書幾十年,退休後受興化市一所學校聘請,繼續教書。讓我感慨的是:我當年穿上塑膠涼鞋就嘚瑟,有些學生穿上新鞋也會嘚瑟。學校規定要穿校服,學生只好攀比腳上的鞋,課間,就有學生要我猜他買鞋花了多少錢?我猜300元,他搖頭。我加了200,他還是搖頭,一旁的同學叫起來:“老師,你不曉得鞋子的品牌吧?這鞋標價5000多元!”

我一下子愣住了:生活的變化太大,鞋子升級換代了。沒變的大概是愛攀比的人性,現在的小青年啊,他們的攀比已經出乎我的預料。人啊,能否不在消費方面攀比呢?我又想起了修補塑膠涼鞋的劉四,總覺得,攀比就比誰更能自立自強,更能在逆境中奮起,不是更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