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制異議的莫迪有望順利連任 《經濟學人》剖析西方平衡印度利益及價值觀的手段

印度國會下議院大選將在6月1日結束,預計現任總理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將獲勝,尋求第3個任期的莫迪也有望連任。然而,大多數西方官員都認為,莫迪透過壓制異議及削弱民主制度,嚴重扭曲政治現狀。英國期刊《經濟學人》指出,西方正努力平衡在印度的利益及價值觀。

去年據稱印度政府在加拿大刺殺一名錫克教(Sikh)分離主義者,又試圖在美國刺殺另一名錫克教分離主義者,印度在澳洲從事間諜活動的消息曝光,再加上莫迪(Narendra Modi)拒絕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也不願協助促進緬甸及孟加拉的民主,這讓一些西方官員擔憂他們在印度的豪賭可能不會得到回報。

印度德里的首席部長、在野黨「平民黨」(AAP)領袖克吉里瓦(Arvind Kejriwal)涉嫌收回扣,在大選前遭到逮捕。德國外交部發言人在3月22日的新聞發布會表示,獨立的司法標準及「基本民主原則」應該獲得維護。3天後,美國國務院(State Department)也跟進,敦促「公平、透明、及時的法律程序」,《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西方政府對克吉里瓦被捕的反應暗示了西方政府尋求外交平衡的困難。

<cite>2023年9月10日,印度德里G20峰會,印度總理莫迪與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在開幕式上擦肩而過。(AP)</cite>
2023年9月10日,印度德里G20峰會,印度總理莫迪與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在開幕式上擦肩而過。(AP)

西方官員對印度的發展軌跡越來越感到焦慮,《經濟學人》指出,一些官員擔心由於未能更適當地將西方政治價值觀納入與印度的往來,或未能協調共同立場以保護自己免受反責,西方政府正犯下西方與中國往來時所犯的相同錯誤。
一位研究印度政策的前西方官員表示:「我們必須問自己,如果我們成功增強印度的實力,這是否會再次困擾我們?印度比我們想像的更需要我們,因此我們有能力真正去做我們現在沒做的事情。」其他方法包括西方與盟友更​​一致地發表政治議題的意見,並利用西方技術、投資、對印度外交措施的支持作為手段。僅靠這些政策可能不會讓印度改變路線,但將向印度政府及全球南方處於危險中的民主國家表現一致的擔憂。

《經濟學人》指出,西方官員大多對於要求莫迪下台感到反感,許多人會先提到中國因素。美國及其親密盟友正致力培養印度作為制衡中國的合作夥伴,尤其是自2020年中印兩國之間爆發邊境衝突以來,印度對中國的態度更強硬。其次,西方官員經常提到來自政府及企業的壓力,要求更進一步進入印度市場,印度是世界上成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第3個因素是印度經常譴責西方的批評是帝國主義的虛偽,並懲罰冒犯者。

<cite>2021年2月19日,中國官方公布2020年中印邊界軍事衝突死傷畫面(AP)</cite>
2021年2月19日,中國官方公布2020年中印邊界軍事衝突死傷畫面(AP)

《經濟學人》指出,即使如此,西方的目前做法不太可能很快轉變,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在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領導下,美國國務院內部經常表達對印度的懷疑,但美國的印度政策由國安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商務部(Commerce Department)、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主導,其中一個結果是拜登政府拒絕美國聯邦政府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USCIRF)將印度列為「特別關注國家」的建議。如果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今年11月勝選,有鑑於他之前與莫迪的親近關係,川普可能對莫迪更寬容。

「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也沒有對抗印度的興趣,即使在加拿大揭露所謂的刺殺事件後,國際情報分享團體「五眼聯盟」(Five Eyes,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紐西蘭)的另外4個成員國也遲遲沒聲援,英國及澳洲正忙著與印度達成貿易協議及國防合作,雖然歐盟在與印度的固定會議提出人權問題,但難以在歐盟成員國之間達成共識。

《經濟學人》指出,西方可能改變立場的其中一件事將是一場嚴重的社區暴力。近年印度教徒對穆斯林的攻擊增加,而且這類攻擊事件往往由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政客慫恿。今年4月,莫迪放棄一貫的克制,暗示印度最大在野黨「印度國大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計劃將印度教徒的財富分配給穆斯林,還將印度國大黨的競選活動稱為「投票聖戰」(亦即爭取穆斯林選民),並聲稱印度國大黨計劃推倒他在1月主持落成典禮的印度教羅摩神廟(Ram Mandir)。《經濟學人》指出,印度針對印度穆斯林的暴力行為很少成為西方的政治議題,但2002年莫迪擔任古吉拉特邦(Gujarat)首席部長時,當地發生致命騷亂後,情況就改變了。

<cite>2023年7月2日,印度恆河岸邊正在進行朝聖儀式的印度教徒。(美聯社)</cite>
2023年7月2日,印度恆河岸邊正在進行朝聖儀式的印度教徒。(美聯社)

《經濟學人》指出,另一個風險是莫迪展現實力的影響力深入印度僑民群體,據稱的暗殺事件已經顛覆了印度與加拿大的關係,美國已呼籲進行調查並私下提出抗議,同時試圖限制政治餘波。一些西方官員認為,印度未來將表現得更克制,但如果再次發生此類事件,將引發更深層的外交危機。一些西方官員也擔心,印度人民黨及其盟友的煽動可能會引發西方國家印度教徒及穆斯林之間的騷亂,例如2022年英國城市萊斯特(Leicester)當地的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爆發暴力衝突。

此外,快速增加的印度僑民人口特徵也很重要,許多西方政治家認為,雖然莫迪獲得印度裔人群的廣泛支持,但海外錫克教徒、基督教徒或其他少數群體占僑民的比例遠高於印度境內,這已經影響了印度與加拿大的對峙,加拿大的許多錫克教徒深入參與加拿大的政治。

此外,雖然英國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獲得英國印度教徒的大力支持,但看起來保守黨將在今年7月的國會選舉輸給工黨(Labour Party),而工黨傳統上得到南亞裔穆斯林的支持。澳洲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國際關係學教授霍爾(Ian Hall)預測,僑民人口特徵尚未滲透到澳洲政治,但未來會越來越多。美國也是如此,美國許多新印度移民來自印度南部,而印度人民黨在那裡較不受歡迎。

<cite>印度總理莫迪的「印度製造」計畫預期將對印度經濟產生深遠影響,有機會創造1億個新就業機會,並增加國內的消費潛力。(美聯社)</cite>
印度總理莫迪的「印度製造」計畫預期將對印度經濟產生深遠影響,有機會創造1億個新就業機會,並增加國內的消費潛力。(美聯社)

《經濟學人》指出,印度變革最強大的推動力可能是經濟。多年來,西方公司在中國、俄羅斯及其他獨裁國家投資,卻很少關注人權。然而,最近他們對消費者抵制及供應鏈風險變得更敏感。前美國官員波斯納(Michael Posner)認為,歐盟新的《企業永續盡職調查義務指令》(CSDDD)可能會迫使西方企業考慮印度作為中國的替代製造基地時,將印度人權狀況納入考量。

波斯納表示,現在西方政府可以辯稱,「我們有這些法律,這意味著我們將更進一步參與這個領域。我們希望西方公司在印度投資,所以請讓我們協助您。」最大的問題是莫迪是否答應。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