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怎麼給?老習俗:1歲給1元

(圖/iStockphoto)
(圖/iStockphoto)


(本文摘錄自《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


過年小孩最期待的就是領壓歲錢,壓歲錢應該包多少,經常成為現代人最頭痛的困擾,但是依照古老宋朝時代的習俗,答案卻異常簡單,按照年齡包,一歲就是領一塊錢。

壓歲錢在宋朝不叫壓歲錢,而是稱為「隨年錢」。

「隨年」有兩種涵義:第一,在過年的時候發放;第二,根據對方的年齡發放。

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晉宰相劉銖專橫跋扈,常用大棍打人,有時候雙棍齊下,稱為「合歡杖」;有時候根據受刑者的年齡來決定打多少,叫做「隨年杖」。在這個典故中,「隨年」即是根據年齡的意思。

臺灣朋友給小孩子發壓歲錢,忌諱發奇數,比如說八元、十元、一百元都行,不宜發給七元、九元、九十九元;大陸無此忌諱,但在中國大陸豫東平原,近年來流行發給孩子九十九元和九百九十九元的紅包,因為九這個數字雖為奇數,卻代表「長久」。

宋朝人給小孩發壓歲錢更不忌諱奇數,因為他們是按小孩的年齡來發的。小明今年虛歲十歲,發給他一個十元的紅包;小芳今年虛歲十一歲,發給她一個十一元的紅包。年齡不全是偶數,壓歲錢自然也不全是偶數。

北宋高僧道原編寫的禪宗燈史《景德傳燈錄》載有一則典故:過年的時候,有一位女居士進廟拜香,為眾僧發放壓歲錢。一個和尚大言不慚地說:「女施主,我是聖僧,妳要多發給我一份!」女居士問他:「您這位聖僧今年多大了?」和尚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了。

和尚為什麼會張口結舌呢?因為當時的壓歲錢一向是按照年齡來發的,即便是聖僧也不例外。他想讓人家多給他一份壓歲錢,人家自然要問他的年齡是不是比別人大一倍,而他不敢在年齡上撒謊,只好默默無言了。

這則典故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年齡決定了壓歲錢的多少—這也是宋朝人之所以將壓歲錢叫做「隨年錢」的關鍵原因。

還在頭痛今年要包多少錢嗎?也許可以試試北宋人的包紅包的傳統老習俗。

(本文摘錄自《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


作者: 李開周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