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蘋》取代「台蘋」一週年:黎智英如果出獄,他還認得出這顆「蘋果」嗎?

文:饒辰書(台大新聞所碩士生,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助理)

2020年港版《國安法》通過後,中國一步步吞噬香港的民主自由,像是在今(2023)年2月先要求媒體「每天播送至少30分鐘有關《國安法》和身分認同」的愛國節目,再於7月表示放寬「持平」規定,也就是針對愛國內容不需要做平衡報導,香港學者李立峰就表示「這不符合香港的廣播傳統,反而靠近中國的制度」。

香港傳媒界的關鍵人物黎智英也將在9月面臨國安法審判,然而在此之前,他早已背負長達7年的刑責,外界擔憂75歲的他可能得在監獄中度過餘生。至於《蘋果日報》雖然已在港台兩地相繼停刊,但是去(2022)年台蘋員工卻無縫移轉到潘杰賢成立的《壹蘋新聞網》繼續工作,後者模仿《蘋果》視覺,並聲稱要「延續台蘋原汁原味」,更誓言「一年內賺錢」。

此時此刻,有三件事情令人好奇:

《壹蘋》一年了,它真的還是原汁原味的那顆蘋果嗎?

港府覬覦的台蘋資料跑去哪了?政治追殺的手,會伸到我們身上嗎?

為什麼香港新聞自由緊縮,新的香港媒體卻還如雨後春筍出現?他們不怕嗎?

《壹蘋新聞網》、潘杰賢,究竟何方神聖?

新加坡籍的潘杰賢先是獨資成立「龍丞資本」,再以此成立《壹蘋新聞網》,並移轉96%的台蘋員工,於台蘋停止更新的隔天,也就是2022年9月1日起正式營運。老闆潘杰賢主修金融學及工商管理,除了是拍拖、17 Live的共同創辦人,他還握有SoundOn、Goodnight、Dapp Pocket、Zuvio等公司,可說是相當具生意頭腦的商人。

潘的商業味道濃厚,像是曾坦言「我擅長的就是流量變現,擅長的就是媒體娛樂社交。這也是我買台蘋的初衷。單純從商業角度出發的一個初衷。」,即使他仍不忘強調《壹蘋》「中立、公平公正、社會責任」等職責,但「如何賺錢」還是他更具體擘劃的期許,比方說:多些吃喝玩樂,以及年輕人喜歡的內容。

一年了,來看看《壹蘋》長成怎樣

可以從「內容」、「流量」、「策略」這三方面來分析《壹蘋》。

首先,內容方面:

先看報導分類,會發現比台蘋少了投書評論,多了購物、愛美、女神等標籤,甚至後者都有「廠商冠名贊助」。進一步分析報導內容,也會發現它延續腥羶色、狗仔、淺碟的風格,但卻「更常忤逆新聞價值」,比方說抄寫社群網站、報導無記者具名、充斥置入性行銷或廠商公關稿等。另外,《壹蘋》的記者似乎不多,像是實際比較前30則最新報導,《壹蘋》僅有15篇具名、10位不同記者,而《ETtoday》則有29篇具名、27位不同記者,又或者從「《壹蘋》今年已資遣61人」也可推斷。

再者,流量方面:

潘杰賢以「流量變現」自豪,也誓言一年內要讓《壹蘋》轉虧為盈。不過儘管《壹蘋》自稱目前已達「損益兩平」,可見它們對流量有一定信心,但是從流量統計網站Similarweb卻發現,《壹蘋》2023年7月的總流量是970萬,相比《ETtoday》(5400萬)、《聯合》(1億)、《中時》(7950萬)、《自由》(2970萬)等其他媒體仍有差距。此外,《壹蘋》(32萬)也沒有成功移轉台蘋(371萬)的臉書粉絲,社群流量表現與ETtoday相比,也有些差距。

最後,策略方面:

「爆料」、「狗仔」是過去台蘋衝刺銷量、設定議題的重要手段,而《壹蘋》也延續這種風格,像是有明顯的「讀者爆料」專區,並保有「火線」、新增「10點強打」分類(以週刊的專題模式包裝新聞議題、設有狗仔記者的職位)。實際檢視,「火線」是以新聞主題為分類,將類似報導聚合在一起;「10點強打」則是《壹蘋》透過讀者爆料與狗仔隊所製作的原創內容,風格的確延續台蘋的味道,但究竟能否成功發揮影響力,抑或讀者是否買單,需要更多觀察。

缺乏新聞養分,壹蘋也長不成好蘋果

各家媒體都或多或少有這些問題,不過《壹蘋》像是把技能點滿,大膽向商業傾斜,不論「冠名贊助」或「置入行銷」都來者不拒,甚至超越同樣追求流量的《ETtoday》,猶如一份幾乎只剩商業廣告的報紙,以致回過頭侵蝕讀者對新聞本體的信任感。

如果說當代需要一場「為新聞找出路,努力向商業和市場轉」的媒體實驗,那麼「將新聞與廣告交織」的《壹蘋》肯定是指標案例之一,然而筆者對《壹蘋》的走向並不樂觀,因為它正在犧牲新聞底線——為公共服務、向讀者負責。

時值《壹蘋》成立週年、新聞產業困窘的此時此刻,我們必須提問:缺少對新聞專業的用心耕耘,如何種出一顆好蘋果?又或者,擅長商業操作、放眼集團縱效的潘杰賢,是否能成功從旁殺出一條不一樣的「新聞解方」?甚至成為未來的典範?只能留給時間和讀者來證明。

「台蘋」還存續!沒有妥善處理個資,被文化部罰10萬

整個台蘋網站皆已消失、無法讀取,但過去的記者名冊、爆料記錄、會員和訂閱等資料卻都還在,而且文化部去年已對台蘋開罰10萬,因為它沒有妥善說明個資的處理方法,而經濟民主連合曾於去年表示,港府有意透過《壹傳媒》清盤案,將台蘋資料帶回香港。

台蘋目前仍屬「營運中」,而它今年初也對此提出訴願,雖然結果遭駁回,但當中揭示:台蘋將人資、法律、財務等資料以「紙本」方式保存於原大樓中,1樓有保全、各樓層有門禁、儲存房間有實體鑰匙鎖;訂戶資料則以「伺服器斷電」、「重啟需密碼」處理;新聞編輯資料以「將電腦消磁」方式處理。

雖然目前尚未能證實港府正在動作,但台蘋有責任向社會說明如何保全這些資料,因為若不慎傳輸到香港,「港版國安法」的魔爪可能伸到台灣,甚至成為政治清算的憑據,你我都可能位處危險之地。

在海外寫香港新聞,比在香港寫香港新聞,更真實而多元

2020年隨著港版國安法上路,許多香港媒體不是離開(如《端傳媒》),就是關停(如《立場》、《眾新聞》),留下的大多是親中的建制派媒體。從「新聞自由指數」來看,2002年,香港排名18、東亞第一,當時台灣排名35、東亞第三;2023年香港排名140、東亞第五,台灣排名回到35,變成東亞第一。負責評比的無國界記者組織寫到:2020年港版國安法上路後,曾是新聞自由堡壘的香港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目前為止有12位新聞工作者被拘留。

然而,2022年起,有許多新的香港網路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他們的記者「大多不在香港本地,而是海外」,來避免政治追殺,像是《稜角》的記者就散落台、英、美、加、澳等地。

根據香港資深媒體人李家聰的觀察,由於缺少實體採訪,它們的報導方向主要跟進國內的每日新聞,再加上評論、訪問海外港人的故事。雖然內容上會受限,但《光傳媒》創辦人梁嘉麗則認為,目前香港只剩官方一種聲音,而在當地也做不了這些新聞,因此雖然在海外缺乏當地採訪的可能性,但至少可以保有新聞自由、免於恐懼,把離散香港人的聲音帶回香港主流媒體。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關心香港」?

「香港只能示範一次」,中國對香港的所作所為,與對台灣的野心相似,但前者簡單粗暴,對台灣則相對幽微地暗地進行,像是透過經濟手段利誘、操控媒體,達到審查言論效果。

比方說,當港府欲將「願榮光歸香港」列為禁歌,它就從多家串流平台上巧合地消失,讓人聯想為「自我審查」。過去也已有諸多「平台配合中國審查」的案例,像是Disney+刪除部分「辛普森家庭」集數、Apple禁止鏽刻部分字眼等,可見我們都仍在言論審查的暴風圈中。

必須承認,雖然要明確指出「中國正在控制台灣媒體」需要更多證據,但中國的確有機會藉著言論自由的土壤,在台灣的公共議題上帶風向。所以即便「親中言論也是多元聲音的一部分」,但還是必須小心那些偽裝成自由言論、實際聽命於中國的報導現身。

中國明目張膽地用各種手段吞噬香港的民主自由,可能是台灣未來,甚或當前正在面對的挑戰,因此我們得從香港的媒體經驗中學習,戒慎恐懼。

延伸閱讀
朱家安:「效益主義」算是進步還是保守?這要看你是多數人還是少數人
租約沒到期莫名被房東趕出去,房客可堅持住下去嗎?能不能提告求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