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業淨值狂跌快七成,被評為略高風險產業,金管會認為現金流沒問題

台灣壽險業像是一顆未爆彈,被標準普爾信用評等公司分類為「略高風險」產業,今年遇上升息循環淨值露出馬腳,從去年底2.72兆坐溜滑梯狂跌快七成,掉到今年9月剩下8670億。但金管會及壽險業者都認為,目前現金流沒問題,不用擔心。

台灣長期處在低利率環境,導致壽險業傳統型保單留存負利差問題,長期下來資產的投資報酬率低於保單的預定利率,就會造成虧損。S&P首席分析師分析師謝雅媖說,業者為了增強獲利能力,不但投資股票的比例高於亞洲其他國家,還年年加碼投資海外股債;又因近年資本生成速度低於資產累積速度,推升投資槓桿比。

以資產除以淨值,觀察壽險公司目前平均槓桿倍數約33倍,遠高於全球壽險公司,甚至超越台灣2009年金融風暴時的24倍。今年升息循環,重挫股市、債市影響壽險業資產,高槓桿操作導致帳上虧損被放大,讓淨值瘋狂縮水。

不過,台灣僅升息2碼,為何壽險業會受到全球升息循環劇烈影響?S&P首席分析師謝雅媖解釋,台灣壽險業總資產投資外幣就佔了6成6,是全亞洲地區同業中最高。當外匯曝險部位越高,外債市及匯率一有風吹草動必然會受到影響。金融專家表示,當前美國通膨持續升溫,市場預估聯準會12月仍會升息3碼甚至5碼,屆時高風險壽險業都有可能面臨倒債。

但金管會、業者宣稱目前現金流沒問題。業者堅持債券是以長期持有為目標修正會計制度,未來財報將不認列未賣出的帳上損失。但銀行業者回應說,「壽險業若體質不好,將會被銀行凍結短期週轉額度,增加現金流動性風險,屆時就可能需要賣債變現」。

由於壽險業大部分的資產投資都在國外,所以買賣、贖回需要時間,會有短期融通資金的需求。銀行業者說,若是壽險業者信評不好,金融機構會凍結借款額度,或加設擔保品等;嚴重的話,銀行會在債務到期時收回本金不續約。若是壽險業求助銀行無門,就只能提前賣債,未實現損失遲早會實現。

謝雅媖總結說明,壽險業有這三高風險,第一、投資槓桿比高;其次為外匯曝險部位高;第三就是高風險性資產投資比例高。銀行業者其實很擔心台灣保險業者現在的處境,但金管會及壽險業者都認為目前現金流沒問題,不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