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蛇出沒!被蛇咬該怎麼辦?醫揭5件事千萬別做

夏天是毒蛇出沒的季節,假期出外登山、踏青時,若不小心被蛇咬了,有些電視劇上常見的做法千萬別學。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適合蛇類生長繁殖,出外旅遊踏青時要特別注意,不要驚擾蛇類,以免招來攻擊。一般來說,台灣毒蛇咬傷事件大多發生在4~10月,尤以7~9月較為集中。

事實上,台灣的蛇類幾乎不會主動攻擊人,多數蛇類見到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逃跑,除非受到刺激才會進入緊戒狀態。因此,走在山間若遇到擋在道路中央的蛇,可保持幾公尺距離,待牠自行離開即可,如果牠沒有攻擊行為、卻又持續擋住路徑,則可使用登山杖從旁輕微干擾驅離。

若不慎仍被蛇咬了,雙和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子傑表示,常見5個錯誤處置方法一定要避免。

不要吸吮傷口

戲劇中常見到被蛇咬之後,自己或是身邊的親友用嘴巴將血液吸出,事實上,這個做法效果很差,因為在蛇咬的當下,毒液已經由身體循環擴散,用口吸吮也不易吸出,而且人的口腔有許多細菌,恐讓傷口更加惡化,於事無補。

不要切開傷口

有些人被蛇咬之後,會拿隨身小刀把傷口劃開擠血,但林子傑指出,台灣醫療便利,半小時內就能抵達醫院,根本不需要冒著感染的風險把傷口劃開,而且救護車上的急救包中就有乾淨器械和真空吸取器,就算路程離醫院較遠,但只要緊急救護人員抵達現場,便可先做處置。

不要冰敷

過去有些觀念認為,冰敷蛇咬處可減緩血液循環,讓毒液擴散變慢;不過較新的急救觀念則認為,冰敷傷口使血管收縮,血液循環不好會讓肢體缺氧壞死,反而可能導致截肢。

不要用止血帶,或束緊加壓、綑綁傷肢

同樣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通,易使肢體壞死,造成截肢。

不要抓蛇

看似不可思議,不過林子傑指出,臨床上真的遇過很多人為了「確認是被哪種蛇咬」而動手抓蛇,結果反而多被咬好幾口,「現在人手一機(手機),拍照超簡單的,拜託大家千萬不要去抓蛇,」他一再強調。

那麼,被蛇咬可以怎麼做?

1. 除非現場有專家,否則所有咬傷都要視為毒蛇咬傷謹慎處理。

2. 先將傷者帶離毒蛇攻擊範圍,讓傷者保持平靜、避免行走而加速血液循環。

3. 如果環境許可,用乾淨清水稍微沖洗,再以消毒紗布覆蓋傷口,因為動物咬傷的傷口非常容易發炎感染,可用彈性繃帶或有彈性的衣料包起來,彈性布料有稍微加壓的作用,可減輕腫脹。

4. 取下肢體上的裝飾物如戒指、手鐲、手錶,以免毒液感染讓受傷的肢體愈來愈腫大,屆時腫到取不下來,嚴重的話恐造成局部壞死截肢。

5. 將受傷的肢體固定,並將傷肢保持在低於心臟的位置。

6. 不管有沒有中毒跡象,都要撥打119或盡速送醫,且記下蛇隻的特徵(最好有照片)、以及被咬的時間,以便醫院評估是否使用蛇毒血清。

7. 蛇毒中毒會造成不同類型的傷害,包括出血性、神經毒性、肌肉壞死、腎毒性、心臟毒性及局部咬傷組織壞死,且嚴重程度也會因為毒蛇咬下時注入毒液量的不同而有差異,有時候咬傷部位並不會有明顯毒性反應,也就是所謂的「乾咬」,只有微量或根本沒有毒液注入。

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王大維在《台灣急診醫學通訊》也提到6種台灣常見毒蛇。

• 青竹絲:蛇毒為出血性蛇毒,常見症狀是局部組織發炎疼痛、瘀血、咬處流血、蜂窩性組織炎等,比較少見全身系統性的症狀,目前也較無發生嚴重出血的案例。

• 龜殼花:出血性蛇毒,與青竹絲的症狀類似,不過龜殼花咬傷的併發症發生機會比青竹絲更高,凝血功能異常的機率也比較高。

• 百步蛇:咬傷處局部迅速瘀血、腫脹、起水泡或血泡,進而可能產生橫紋肌溶解症或腔室症候群。

• 眼鏡蛇:以咬傷處傷口組織壞死為主,嚴重的話也可能發生壞死性筋膜炎、橫紋肌溶解症或腔室症候群。臨床上可能呈現發燒或是肢體麻木感,其他則包含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

• 雨傘節:神經毒性明顯,傷患會有眼瞼下垂、複視、視力模糊、說話不清楚、流口水等全身肌肉麻痺癱瘓症狀。嚴重時像深度昏迷、對刺激沒反應、呼吸淺而快,甚至發生致命的呼吸衰竭。癱瘓症狀通常幾個小時之內就會發生,如果沒有接受血清治療,可能會在6~30小時內死亡。

• 鎖鏈蛇:混合性蛇毒。在台灣的鎖鍊蛇主要毒性為凝血功能障礙和腎臟損傷,且腎臟衰竭會在3小時~6天內發生,多數傷患會在第一天就出現少尿的症狀,且需要透析治療。

延伸閱讀:

2023國定假日完美請假攻略:連假、補班日一次看

夏天防蚊蟲叮咬 專家傳授購買防蚊和止癢藥品4祕訣

夏日蟲蟲危機襲來 簡易分辨6種蟲咬、有效止癢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