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電價時間多長?每度電多少錢?夏季電價2024必看懶人包

夏季電價啟動!每年6月炎炎夏日來臨,台電就會啟動夏季電價(又稱夏月電價),加上今(2024)年4月調漲民生電費,民眾可要看緊荷包了!究竟夏季電價時間多長?夏季電價月分是幾月到幾月?夏季電價計算方式為何?每度電多少錢?夏季電價和非夏季電價又差多少呢?想要避免荷包縮水,可以怎麼做?

相關新聞》民生夏月電價很有感 豪宅電費進入8字頭

夏季電價期間,每度電費用比10月-5月來得多,開冷氣時建議留意空調溫度與運轉時長。(示意圖/Getty Images)
夏季電價期間,每度電費用比10月-5月來得多,開冷氣時建議留意空調溫度與運轉時長。(示意圖/Getty Images)

夏季電價是什麼?為何要實施夏季電價?

每到夏季,台灣氣溫都會毫不留情地飆升,炙熱難耐的溫度,讓不少民眾冷氣、電扇開整天,用電量也因此暴增。為了供應民眾用電需求,台電必須啟動發電量大的機組才能負荷,而為反映發電成本並鼓勵民眾節約用電,1989年起台電便實施這樣因季節而異的電價計費方式,也就是所謂的夏季電價。

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台電會實施一般民生用戶的夏季電價,電費比非夏季電價高。住宅用電分為六個級距,夏季電價、非夏季電價的差距如下:

夏季電價旨在號召民眾節約用電,因此用電量越高,夏季電價的增幅也會越高。另外,根據台電電價調整說明,今年整體電價漲幅落在3%~10%,用電度數越高、漲越多,但從上方表格可知,平均用電量在120度以下的家戶,不會特別受到夏季電價的影響。如果你也想控制電費不被夏季電價影響,那麼建議你從今天開始減少不必要的用電。

根據台電數據,非夏月期間全台每戶平均月用電339度,依非夏季電費計算,每月電費約682元;夏月期間則增加至428度,依夏季電價,每月電費約1078元,兩者電費相差約396元。換句話說,夏季電價實施期間,每戶平均每月約需增加396元的支出。

夏季電價啟動,社群網路再度流傳「半夜洗衣服更省電」的說法,號稱在離峰時間用電能夠省下不少電費,但這樣的說法是真的嗎?首先,得先釐清住家是採取「累進電價」還是「時間電價」計費:

  • 累進電價:依照使用度數分段計收電費,沒有尖峰、離峰時段的差別,電價高低只和用電量多寡有關,與何時用電無關。

  • 時間電價:每月電費為基本電費和流動電費的總和,有區分尖峰、離峰用電,電價高低與何時用電有關。

台電指出,除非家戶有主動申請以「時間電價」計算電費,不然全台高達98%用戶均採「累進電價」,無論早上、晚上,使用洗衣機的電費都一樣,半夜離峰時間洗衣服不會比較省。

那麼有民眾好奇,自家到底適不適合調整為時間電價?對此,台電說明,若單月用電度數低於800度,以現行來說,累進電價費率比較划算。民眾如對時間電價有興趣,可以查看台電官方說法,還有不同方案的電價試算能夠參考哦!

延伸閱讀》網傳電價下午時段漲10倍?台電怒駁:皆為假訊息!

夏季電價支出相對龐大,想要顧荷包,除了選用節能電器,關於各大電器的使用方式也得好好深入了解,台電便分享了許多省電小撇步,趕快跟著以下指南做吧!

  • 冷氣定期清洗濾網,維持冷氣冷房效率;開冷氣時,拉上窗簾阻止熱能進入屋內,降低冷氣的負荷;睡覺時,開啟舒眠功能,讓冷氣在人入睡後慢慢微升溫度,達到省電的效果。

  • 冰箱定期清掉過期腐壞的食物、使用中性清潔劑擦拭冰箱放置食物不過量,以及減少開門時間,都能有效避免耗電。

  • 電熱水瓶:儲熱式電熱水瓶需要不斷用電,以將水加熱、保溫,是相當耗電的家電。夏天喝熱水的機會減少,可以改用快煮壺搭配保溫瓶的方式保存溫熱水,防止電熱水瓶長時間耗電。

  • 洗衣機:衣物少時用手洗,累積七、八分滿的量再用洗衣機洗,並且定期清潔洗衣機內槽、善用浸泡功能,有助於省水省電。

  • 電鍋:當湯汁溢出反覆加熱會變黑變黃,這些污漬或水垢長期積在底部,會影響電鍋發熱效率,建議外鍋定期清潔較為省電。

  • 儲熱式電熱水器:加熱時會耗電,長期開著保溫也會耗電,建議加裝定時器,在洗澡時段才加熱,並以淋浴取代泡澡,減少熱水用量。

  • 免治馬桶:夏天時可以關閉暖座功能,或使用定時省電功能,否則持續加溫,會造成隱性耗電問題。

延伸閱讀》夏季電費怎麼省?冷氣、洗衣機省電妙招有哪些?想顧荷包這些NG行為不能做!

除上述省電方式,即日起至12月18日,可以參加台電節電獎勵,進入活動官網,選擇「以電號登錄」或「以地址登錄」。當期用電每節省一度,即可獲得0.6元節電獎勵金,每期(兩個月)獎勵金上限為用戶當期電費,節電獎勵金會直接在當期電費中扣除。假設當期用電量比去年同期少了200度,那麼就能夠獲得0.6元×200度=120元節電獎勵金,想在夏季用電高峰期加減省荷包的朋友,千萬不能錯過!

延伸閱讀》節電獎勵是什麼?如何申請?獎勵怎麼計算?台電節電獎勵活動QA懶人包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羅芋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