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禹.春之祭.曲水流觴

歷代對禹祭皆極為重視。(本報資料照片)
歷代對禹祭皆極為重視。(本報資料照片)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荀子

稽山青青,鑒水泱泱,蒼松挺拔,春和景明。輕盈美麗的少女隨絲竹聲婀娜多姿,妙曼飄逸。樂音裊浮在微藍的晴空,寬敞的舞榭歌臺一片靜諧。整個感覺是溫柔祥和,尚有平謐順暢。

時光突然跳躍到四千一百多年前,夏禹手執耒耜,怒目站立在洶湧的江邊,雷電跳躍,閃擊大地,他高舉雙手,向滔滔水聲及治水民工高聲吆喝,民工在淺灘及溪畔奮力與洪水搏鬥。暴雨依然傾降,黑色天地迷濛漫漫。禹的嚎聲是面對民工,也是指向廣大蒼天的抗爭。

西方舊約《創世紀》諾亞及動物躲入方舟以逃過上帝憤怒的四十天大洪水,地上一切生物都被消滅(魚呢?)但古代的華夏民族卻在大禹領導下與洪水奮鬥,抗爭不懈,最後終於取得勝利──西方及中國多麼巨大的意識心態區別!

追溯夏禹足跡

夏禹原姓姒,創立夏朝,故稱夏禹,因大功大德,又稱大禹。他出生在成都以北的北川,有說他有羌族(古漢藏族)血統。如是,他以後領導的卻以漢人為主。他的出生日是約四千二百年前的國曆6月6日,所以民國36年中華民國政府訂此日為中國工程師節;水利海洋專家另訂此日為水利節。在台灣的「中國工程師學會」是個有數萬會員的龐大組織,在美國有相應的「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都是當年幼童留美的「鐵路之父」詹天佑所創。

夏禹是跨區域的人物,由四川到黃河中游,下到淮河中游,到浙江的紹興,都有他的相關足跡。他的三過家門不入,表現了今日工程師負責任及解決問題的態度。治水功績史書多載,不再重複。但很明顯的,禹成為華夏的第一個民族英雄。他在治洪時被授以非常時期的權利,治洪成功受到君民愛戴,他不但不放棄,反而集中這種權力建立王朝。禹在治水後,立即討伐及驅趕三苗至漢水流域,鞏固了君權。又在安徽塗山召集部落會盟,顯示他的號召力及領袖高位。同時規定各諸侯部落向他納貢的數量,可見夏氏族對周邊各族經濟的控制。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有一位首領名防風氏晚到三天,竟被大禹處以死刑。一般說來,「禹會塗山」被認為是建立夏朝的標誌性事件,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會盟。

夏禹為平定洪水而走遍神州大地,歷時十三載,對各地的習俗、物產、地形等均瞭若指掌。他依此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國土面積大約210萬平方公里(台灣的58倍),並以各部落捐獻及天下取得的青銅鑄成九個大鼎,鼎上鑄各州山川名物、飛禽異獸,集中到夏朝都城,顯示夏王大禹已成九州之主。九鼎繼而被尊為天命所在。「一言九鼎」、「大名鼎鼎」、「問鼎中原」等成語乃從此而出。而「國家」這種新型社會政治形態亦就此誕生。夏禹以階級取代原始社會,以文明替代部落的野蠻社會,推動中國王室歷史的沿革發展。因為這是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意義,2007年中國政府宣布公祭大禹陵升格為第二個「國祭」,號稱「北有黃帝陵,南有大禹陵」。

大禹在山頂凝視遠方

然而,夏禹在政權型式上時採專制及民主的二重性,顯然由氏族的民主政體向國家君主政體過渡。他不只一次召集各諸侯部落領袖聚會,會中檢討自己的過失,言明對各方教誨洗耳恭聽。這種謙虛的態度令眾人心服。而「禹封泰山,禪會稽」,封是祭天,禪是祭地,也表明君王對天地的敬畏。

此外,《淮南子》記載了禹的「五音聽治」。他設置了五種樂器,來訪老百姓傳道的擊「鼓」,諭義的敲「鐘」,告事的振「鐸」,述憂慮的敲「磬」,喊冤獄的搖「鞀」。禹憑此五種聲音廣開言路,使民情上達,並予以及時處理。

希臘在二千多年前曾有過民主政治,而中國在四千多年前的夏禹時期就已經有了「五音聽治」的民意雛形,所以民主比西方早了二千年。如以「五音聽治」比較今日藍綠(及對岸的紅)的執政,又將會是如何的相形?

孔子在論語〈泰伯〉篇用了三個排比句敘述大禹:「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所以禹雖為帝王,卻粗茶淡飯,穿舊衣,宮殿簡陋,卻竭盡全力興修水利,敬畏天地。這又是工程師較踏實地,生活簡樸,敬重大自然的寫照。

夏禹開創了家天下的局面。實際上,禹曾效堯舜禪讓給東夷首領益,但人民擁護禹的兒子啟。傳說夏啟遂殺益而奪得到君位,之後又擊敗有扈氏,貶其為牧場奴隸(夏朝首先建立了奴隸制度),展開夏朝的432年(紀元前2183年至紀元前1751年)共17位君主的統治。夏啟開始改用國名「夏」為姓。在會稽山麓大禹陵殿正中有供奉「華夏聖祖大禹之神位」。於是大禹已被神格化──由中國的第一個民族英雄提昇為神祈。

如斯,夏禹是開明賢君還是高權統治者?盼君有以教我。

雖然《詩經》、《左傳》、《尚書》、《史記》等典籍均提及夏朝,但考古學以成熟的文字系統及大規模建築群(城市)做文明界定標準,夏朝的歷史仍不明確。因為甲骨文始於夏朝之後的商朝,而中國有文字記載的「信史」更是以西元前841年的西周為始。但1960年代對夏朝重要的發現是位於河南偃師二里頭村的遺址。通過考古地層學、類型學判定所處的相對年代;通過碳14科學測定與史書記載的夏朝中晚期吻合。

再則,二里頭遺址位河南西部,符合史書記載的夏朝主要活動區域。這些現在都已被中國考古學者普遍接受。耐人尋味的是西方人認為《史記》對夏朝的記錄是神話,卻把一位盲詩人荷馬根據民間故事口述的《荷馬史詩》當做歷史。此雙重標準乃是西方人不希望亞洲人有悠長的歷史及文化,而東方人卻希望文化上超越西方。

最顯著的是對敵的日本竟有「禹學」。2010年起,日本各地已經舉辦了六次大禹文化節。開成町位於鄰近富士山的南足柄地區,擁有1726年建成的神禹祠(現名福澤神社),持續了300年的大禹祭,展現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血緣關係。日本一方面崇尚西方文化,一方面又敵視它。

會稽山麓禹祭及曲水流觴

會稽山位於浙江紹興東南處。禹曾大會諸侯於會稽,封禪於會稽,最後駕崩葬於會稽山麓。如今有大禹陵、禹祠、禹廟三大建築群。禹的祭典始自夏朝,歷代皇帝參拜不絕。秦始皇統一天下,也來會稽沐齋祭禹;而明清兩代祭禹最為隆重,康熙、雍正、乾隆均親至禹陵拜祭;民國以後,蔣中正總統親祭二次。1937年清明節,抗戰爆發前三個月,國共兩黨就曾共祭黃帝陵,令人思索。

會稽山的禹祭可說相當隆重,最高曾有世界各地四千餘人參加。數年前他們曾邀請台灣第一個成立的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參加,因疫情未克。此次我個人則以台灣夏氏宗親身分赴陸參加,台灣又是政治上強烈兩極化,心中感概萬千。

紹興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因水而多橋,總數超過一萬一千座,是世界上唯一的萬橋之城。這些橋衍生出悱惻纏綿的愛情,也在橋上搭戲台演出人間的悲歡離合。紹興不只是紹興,也不只是大禹終葬之地,它更有許多文化重心及歷史榮景。它是魯迅、陸游、王陽明,北大蔡元培校長及馬寅初校長、秋瑾、徐錫麟等人的故鄉,勾踐臥薪嘗膽復國亦於斯。歷史上,紹興出文武狀元27名,進士2238名。然而,最令我心嚮往的是東晉王羲之寫入《蘭亭序》的曲水流觴,在會稽山麓河橋區。

台大中文系莊嚴教授曾二度負責運送故宮文物南遷,第一次是抗戰時期,第二次是為了國共內戰。莊教授的四子攝影家莊靈有紀錄片《快雪時晴憶莊嚴》,提及他父親生前在台灣共舉辦了三次曲水流觴,1973年在台北故宮的現址溪旁竟發現了「流觴」石刻,判斷約是日據時期便有文人墨客在此舉行過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是一群文人雅客坐在彎曲小溪旁,將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流。停在誰面前,誰就取觴飲酒並吟詩,抒發幽雅的情懷。飲酒吟詩之餘,仰觀宇宙之大,人生之須臾,不免感懷世事無常,人生苦短。此習俗從東晉書法家開始,傳頌千年。日本、韓國亦廣為流傳。

由工程到文學

然而這是文學,禹治水是工程,到底我現在是文學之人。實際上,這一路祭拜及遊覽,隨身攜帶閱讀的是蕭紅的《生死場》及吾友葛浩文教授(Howard Goldblatt)當年跟隨柳無忌教授研究寫就的《蕭紅評傳》。《生死場》中鄉村生活是如此落後及困苦,那些兵燹、瘟疫、天災、飢餓造成無情的死亡。他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都在蕭紅細緻的筆下迴旋。可是由另一角度觀察比較,昔日大禹治水以及今日富麗堂皇的禹祭,帶給同樣一片大地的卻是足食、安定、歡愉及富庶──多麼強烈的對照。這些是題外話,但也引申為文學與工程的對比。

紹興只是二線城市,市容建設已達世界一流水準,很像歐洲,許多綠樹庭園及黑鐵欄杆。九月將在杭州舉行的第十九屆亞運會,棒球比賽訂在紹興棒球場,我國由安永、合庫及台電合組的國家代表隊可望贏取冠軍金牌。紹興會稽山麓的禹祭依例是在穀雨季節舉行,短短二小時的祭典以少女輕妙舞蹈啟幕,接下去的大典氣派、莊嚴而肅穆,紀律及效率令人印象深刻,只一人簡短致詞,無人機盤旋上空錄影。主祭音樂揉合西方及中國,有半音及幾部合音。每年祭典都由九點五十分開始,寓意九五之尊,因為大禹平定天下九州,以五音聽治。

《春秋左傳正義》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久而久之「華夏」變成漢族及中國的代稱。中國最早字典《說文解字》有云:「夏,中國之人也。」甲骨文中的「夏」字,為「中國之人」的象形。「中華」在地域概念上等同中國,是「中國」與「華夏」兩詞結合而成。

在四千年悠長的歷史中,在近一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禹從未在國人心中消失。他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第一個建立國家,第一個創立朝代的帝王。由大禹治水,大禹立國,我文竟然跨越到文學及文化。那是因為我已逐漸老去,還是潛意識的俯瞰全局。

大禹在天之靈,請引導我國,請庇佑我民。(本文收錄於《春閨夢裡人》一書,爾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