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天氣炎熱 補充水分預防熱傷害

預防熱傷害有三要訣,包括「多喝補充水分、選對時地、注意穿戴」
預防熱傷害有三要訣,包括「多喝補充水分、選對時地、注意穿戴」
65歲以上的長者、嬰幼童、戶外工作者為熱傷害的高危險族群
65歲以上的長者、嬰幼童、戶外工作者為熱傷害的高危險族群

今(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天氣炎熱又潮濕,人體若長期處在高溫環境無適當防護措施,身體可能因無法正常調節體溫,就容易發生熱傷害的情形。臺北市衛生局表示,65歲以上的長者、嬰幼童、戶外工作者為熱傷害的高危險族群,更應小心謹慎面對。

 

一般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其中又以中暑最為嚴重,如果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為預防高溫熱傷害發生,臺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科技正鄭奕喬表示,預防熱傷害有三要訣,包括「多喝補充水分、選對時地、注意穿戴」。

 

鄭奕喬技正說明,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建議成人每天飲用2000毫升以上的白開水,分次小口慢慢喝。運動前2到3個小時喝水500毫升,運動中每10到20分鐘喝200到300毫升的常溫水,避免飲用冰水,以免造成胃不舒服;也不要喝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多吃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身體健康。

 

炎熱天氣下,民眾在戶外活動也要選對時間和地點。鄭奕喬技正表示,選擇氣溫較低的時段或樹蔭下進行戶外運動,盡量安排在早晨或傍晚,也提醒家長千萬不要將小孩單獨留在車內或是密閉空間。夏天穿著輕便、淺色、透氣,且吸水與排汗功能佳的衣物,外出做好防曬,可戴太陽眼鏡、寬邊帽及擦防曬乳,也可選擇穿著支撐力佳、質輕且防水透氣的運動鞋。

 

北市衛生局強調,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高危險群,容易因高溫而造成熱傷害。當發生疑似熱傷害的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並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來降低體溫,也可補充添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