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較勁 習近平挖中東牆角 拜登重建非洲關係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延任中共二十大之後,積極展現外事處理能力,先是自我解隔,停止兩年多以來足不出國,踏出國門參加「二十國集團」(G20)及「亞太經合會」(APEC)峰會,並在短短幾天內與20個國家領導人會晤,嗣後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訪問,出席第一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並發表了聯合聲明,可以說,習近平馬不停蹄的修補中國對外關係。與此同時,美國也要舉辦睽違八年的「美國-非洲領導人峰會」(U.S.-Africa Leaders Summit),拉攏非洲國家的動作,針對的對象就是中國,接近2022年的尾聲,美中兩大國之間較勁愈來愈精彩。
中國拉攏沙烏地阿拉伯 與美爭奪中東影響力
美中關係不睦,雙方相互競爭的態勢愈來愈激烈,無論是軍事、經濟、科技等面向,兩大國無不展現對抗的能耐,國際情勢也因為美中對抗陷入選邊站的壓力。今年八月,美國祭出《晶片法案》(Chips Act),為的就是要壓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崛起,台、日、韓等國也相繼加入美國主導的全球供應鏈行列,中國也因此被迫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投訴。這回美中兩國的對抗轉至外交領域,中國試圖挖美國在中東地區的牆角,美國也藉機拉攏非洲國家來拓展地緣影響力。
習近平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訪問,除了出席「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高峰會,更舉辦了第一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與沙烏地阿拉伯簽署了多項投資協議,更在會後發表了聯合聲明,內容提及雙方會恪守「一中原則」,以及針對三個爭議性的島嶼主權問題取得共識,從結果來看,這是中國外交上的一大突破,畢竟沙烏地阿拉伯過去曾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盟友,近日雙方互動關係交惡,讓中國有了見縫插針的機會,有意挖美國牆角。
不過,沙烏地阿拉伯雖然近年來與美國關係下探,但是在安全議題上,仍須仰賴與美國的合作,縱然因為人權及地緣政治因素,雙方互動有冷淡的跡象,但是,美國的中東政策依舊沒有太大的變化,頂多是與沙烏地阿拉伯保持互動的距離,如今中國利用雙方出現歧見的空隙趁虛而入,短時間內可以取得經濟利益上的交換,例如中國擴大投資、沙烏地阿拉伯出口石油,但這都難以撼動中東地區的既有格局,更遑論是取代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美重建非洲關係 以合作為題避談與中國競爭
除此之外,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也要前往非洲地區進行外交訪問,睽違八年之久的美國非洲領導人峰會登場,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相當重視與非洲國家的關係,無論是基礎建設的投資、自然資源的開採、商品市場的擴展等,都可以看到中國在非洲各國的身影;換句話說,雖然中國與非洲地區的地理位置遙遠,但是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相當雄厚,如今美國有意重回非洲重建關係,劍指的競爭對象當然是中國,非洲地區是兩大國拉幫結派的重地。
問題是,非洲國家的發展落差相當大,中國又在當地長期深耕經營,美非之間的經貿往來僅是中非的三分之一,再加上中國滲透非洲國家的政經體制已根深蒂固,美國要拉攏、迫使非洲國家轉向,恐怕不太容易,這解釋了為何白宮的對外說法,認為美非關係的重點是促進合作,而不是與中國競爭,這除了是要淡化中國在當地的影響力之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不要迫使非洲國家選邊站,維持避免碰觸敏感地緣政治關係的態度,尤其是引發中國的反彈。
美中外交競爭關係愈來愈明朗,已經到了難以轉圜的狀態,值得留意的是,雙方在爭取外交關係的同時,也凸顯出各自外部制衡能力的優劣。中國在與沙烏地阿拉伯的聯合聲明中,觸及到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之間對於爭議島嶼主權的衝突,以及針對伊朗核武問題、破壞區域穩定發表看法,這讓伊朗相當不滿,伊朗媒體還以「台灣獨立,合法權利」來反諷中國,這相較於美國在非洲事務上謹慎且溫和的作法,外交情勢的判斷與對策能耐,過程中高下立判,美國的外交手法較為縝密。
伊朗媒體Arman daily11日以「台獨是合法權利」為頭版報導,稱中國持續強力壓制台灣人民的獨立權利。(Twitter/@m_bizar)
持平而論,中國積極拓展外交關係,美國確保身為全球隊長的地位,這是大國競爭的常態,不過,一個能成為全球霸權的國家,如果僅是眼前的利益交換,這所換取而來外交勝利,恐怕只能達到短暫的宣傳效果,難以建立長期又穩定的合作關係,而這也是彰顯出一個國家的外交格局。端看中國過去的金錢外交模式,不是失敗收場,就是引起當地國內部爭議,甚至是因此陷入債務危機,這種炒短線的外交利用,被看破手腳之後,沒有道義的外交動作,終究難以爭取國際社會的尊重與認同。
作者》吳瑟致 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秘書長、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中國一夜鬆綁 香港仍堅持「精準抗疫」
白紙運動:階級、族群、性別問題一次性爆發!
再清零下去要亡黨亡國!中國政府應感謝「白紙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