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的中秋節/黃姣

黃姣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立秋過後,中秋節越來越近了,街邊和商場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月餅廣告,讓我想起了蘇東坡的詩句《月餅》,也想起了幼時外公做的花生餡月餅。

外公是個勤勞的農民,莊稼種的極好,尤其是花生,個大又飽滿。在他精心的照料下,花生產量年年都是全村最高的。所以,到收花生時節,他總忙不過來,村裏的鄰居忙完自家的事後常常跑到外公的地裏幫忙,大家挖著花生,聊著家常,笑聲在田埂上來回穿梭。中秋前,花生基本都收完了。外公把花生分成三份,一份封存起來,留給外出務工的媽媽和舅舅過年回來吃,一份用鹽炒熟,當成家裏下半年的零食,還有一份剝出花生米,為中秋節包“月餅”做準備。

中秋節的前一天,天還沒亮,外公就開始忙碌,走十多裏地去集市買回麵粉和白砂糖,然後扛著一捆細柴,一頭紮進廚房開始為包月餅做準備。

我在炒花生的香味中醒來,跑去廚房圍著外公轉。外公先把花生米炒熟晾涼後搓掉外皮,然後把擀麵杖交給我,讓我負責把花生仁擀成顆粒狀。接著,他開始炒糖漿,將白砂糖加一點兒清水放在鍋裏不停翻炒,直到變成焦糖色,然後將擀好的花生碎和糖漿混合均勻,再加一把熟芝麻,香甜濃稠的餡料就調好了。

餡料炒好就開始製作餅皮,外公說要想月餅口感細膩就要加熟麵粉。他將買回來的麵粉一分為二,一半用小火炒熟後再倒入另一半生麵粉中,混合均勻,然後加入食用油和水,揉成光滑的麵團,再分成一個個小劑子,就可以開始包月餅了。

“老婆子,進來包月餅啦!”外公扯著嗓子喊了一聲。我們三個便擠在矮小的廚房裏忙活。他教我要先把面皮壓薄,放在手心窩成一個小碗的形狀,“碗底”要留厚一點,然後加入一勺餡料,再慢慢將面皮往中間收口,一個圓圓的大月餅就包好啦。而我總喜歡貪多,餡料放得滿滿當當餅皮都包不住,所以我包的月餅總是“露餡”。外婆笑我“幫倒忙”,外公就想辦法幫我補救,給我的月餅打好“補丁”,還會在在餅皮外蘸上一層薄薄的花生碎做好記號,笑呵呵地說:“這個最好看的月餅是我大外孫做的。”

做好的月餅,由外公放進鍋裏慢慢烙,烙到兩面金黃就大功告成了。每年,外公都會先將月餅分給村裏的老人和孩子。那時,護食的我怕自己的口糧被瓜分完,常常哭鬧著不讓外公分給別人,一向慣著我的外公卻不由著我。

中秋節晚上,外公把桌子抬到院裏,擺上鹽炒花生和月餅,喝著桂花酒,陪我們賞月。他摸著我的頭說:“孩子,咱們一個村的人都是一家人,收花生的時候大家都來幫忙,咱們做了好吃的也要一起分享。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一家人一起吃月餅,才是團圓呀。”我看著滿桌的花生和月餅,想起自己的貪心和自私,羞愧難當燒紅了臉。

如今,外公離開我已經二十年了,老家的花生地早就長滿了荒草,我再也沒吃到過花生餡的月餅。每當秋風吹起,市場開始售賣帶著泥土的新鮮花生時,我便想起外公和他做的“月餅”,以及左鄰右舍在地裏挖花生的場景。

在那個物質貧瘠的年代,外公做的“花生餡月餅”,至今還甜在我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