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可以說『中國』,但你們台灣人不行」——淺談台、港、陸生的認同鴻溝

作者:凱倫/讀者投書

最近,由於香港「反送中」的抗爭運動,俗稱「兩岸三地」或「兩岸四地」的台陸港澳青年認同議題,再次浮上許多媒體的版面。

由於我在學生時期起,陸續造訪中國大陸多次──除了旅遊之外,也有參與兩岸新聞競賽、到復旦大學發表論文等經驗,同時有親人在當地長住;加上在韓國交換半年的時間,也和 20 多名分別來自中國大陸、香港的同學們天天一起上課、相處;更早之前則是在輔大「陸生輔導組」打工。這種種經歷,都讓我和各地同年紀的學生,有著諸多交流。

因此,想在這裡分享一下,在我種種實際交流經驗中,所見到的台灣、大陸、香港學生們,大相徑庭的自我認同、與對彼此的認知。

「在這裏,你們應該說『大陸』」

第一次和對岸同齡學生有比較密集的接觸,是為了發表小論文,而前往位於上海的復旦大學,參與一個校際學術論壇活動。

那時是 11 月,冬天上海的清晨只有攝氏3度左右。和我同房的,是一位來自北京大學的高材生,她十分開朗大方,剛見面時就用一口濃濃的「兒化音」,和我分享著在低溫中從北京坐高鐵來上海的路程。

然後,她向我借了肥皂,說因為旅途漫長,她得洗腳,不過沒有要洗澡。

當時的我,無意間脫口問了一句:「你們中國人沒有每天洗澡的習慣嗎?」話一說完的當下,馬上覺得氣氛一變。

畢竟還是北大高材生,對方看來沒有生氣,只有略顯尷尬地糾正我:「在這裏要說大陸。」

當時的我,其實並不甚明白「中國」和「大陸」之間的具體差異為何,那是我第一次隻身過去對岸,想說入境隨俗,就配合地說了「大陸」、但心裡的想法依然是「中國」。當時的我並不明白「你們中國人」這幾個字,從「台灣人」的嘴裡說出來,對他們來說有多麼「刺激」或「衝擊」。

那幾天,室友陸陸續續拋出一些見解。印象深刻的,是她說:「外國人可以說『中國』,但你們台灣人不能這麼說,因為我們兩岸的歷史本來是一體的⋯⋯」云云。這句話我記是記在腦海了,但始終無法深刻理解,或是站在她的立場去思考。

在宿舍裡聲援香港,引發的軒然大波

隔一年,我就飛到韓國交換了。海外交換學程的班上 18 位學生,有 13 位大陸人, 1 位香港人,以及我 1 位台灣人。

那年是 2014 年,香港正面臨一個敏感的時刻── 「佔領中環」。距今已經 5 年,我的記憶仍非常深刻:

那一陣子,同樣留學該校的香港朋友,號召了幾名台灣人,大家一起穿起黑色T-Shirt,並在雨傘上簽名,拍照聲援香港的雨傘運動,隔天就在班上引起軒然大波──

起爭論的爆發點,應該是上課時間,要教導各國家的(韓文)國名。於是老師問起班上每位同學來自哪裡。有中國、有越南、有美國,問到我時,我也很自然回答「台灣」,這時班上其他人沒意見——但當香港同學回答「香港」時,十幾位大陸同學們卻突然群情激憤,用很大的聲音蓋掉她的發言,大喊「中國」、「中國」。韓國籍的授課老師可能因為距離有點遠,就順勢在白板上寫下了「中國」。

接著到了下課時間,香港同學說了一句:「香港就是香港。」更開始引爆激烈的口角。

只見 13 名「團結」的大陸學生,一來一往對著這位香港學生進行言語攻擊,並質問她「到底為什覺得香港是個國家」,又說香港 1997 年早就已經「回歸」,要她好好說清楚。

接著一陣激烈爭吵,勢單力薄的香港同學卻完全沒有示弱、完全沒有擺出低姿態──她堅定地說著:北京政府對國際社會保證「 50 年不會干涉香港」,但如今卻干涉了香港的普選;香港人的法規和制度均與大陸不同、也單獨加入許多國際組織⋯⋯等等。

因為當下實在吵得太激烈,前一晚的「聲援」活動也因此被拿出來批判。加上當時的我,對香港和中國大陸之間多年來的各種歷史糾葛並不甚清楚,更擔心因為自己「身份也敏感」,不想被隔壁的大陸同學逼問自己看法,因此我直接走出教室,直到再上課後才進去。

認知、認同的鴻溝,「辯贏了又能改變什麼?」

現在回想起來,那一次激烈的爭論,其實彷彿有如兩岸三地輿論的小小縮影──中國大陸「人多」且「強硬」;香港「反抗」且「不屈」。至於當時來自台灣的我,則是心裡有想法,但猶豫著要不要公開表態,同時也像是在「隔岸觀火」。

直到現在,個人從很多海外留學圈子觀察,當然還是有許多熱血青年會積極在國際場合或校園,為「台灣」發聲;但多數來自台灣的留學生,似乎仍較傾向在外面「少談政治」、「少起衝突」。

這樣的行為,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是「沒有勇氣」、甚至「鄉愿」的表現。但我並不這樣認為。以台灣人來說,儘管我們這代受的教育可能多是兩岸有多麼不同、絕非同一個國家;但上一代受的「反共」、「復興中華」教育,往往截然不同。到了現在,其實台灣人自己在國家認同上,也沒有絕對的共識──「中華民國」、「台灣主權獨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等,都各有支持者。

但反過來說,由於在台灣資訊發達、言論自由,儘管對歷史的詮釋各有不同,至少足以讓我們自己去選擇、去決定,自己內心的認同到底是什麼──不管要不要選擇公開宣揚、或試圖說服意見不同的人。

走進教室後,隔壁的大陸留學生小聲對我說:「真的很不喜歡香港人這樣,像你們台灣『還沒有』回歸,我們就不會覺得說,你說你是台灣人有什麼不對;但是香港本來就是中國的⋯⋯。」

這讓我再一次清楚地認知到,對方的認同,和我們有多麼南轅北轍──而這樣的差距,實在是難以透過課堂上的辯論、或下課後的「吵架」,就能改變的。

用相互尊重的實際相處,逐漸促成改變

當天晚上,另外一位大陸生,主動和我再次討論起這件事情。我也先放下心裡的不愉快,試著去理解,為何大陸人總是對「台灣屬於中國」、「香港屬於中國」如此強硬──

原因出在他們的教科書上,和鋪天蓋地接受的單向媒體資訊上:從小,中國大陸的教育就不斷灌輸學子「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地圖」上也都有台灣──因此在他們的認知裡,台灣和中國就是「一家親」。

也因此, 2013 年,為何當我這個「台灣人」嘴裡說出「你們中國」的時候,北大高材生會這麼尷尬,因為他覺得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如果我稱他為中國人,那就是區隔了我與他的不同。我是台灣人,他是中國人,因此我想當下他並非生氣,而是有些衝擊。

真的不能怪他們──儘管根據國家構成要素,擁有人民、領土、政府及主權,就是一個國家,這四者「台灣」或說「中華民國」,實際上都具備了,但在中國大陸受教育的學生們,無論在自己從小到大的認知上、或動輒被挑起的民族情緒上,都很難輕易接受「台灣不是中國的」。

那麼,要如何讓雙方認知到彼此不是「同一個國家」?我覺得尊重彼此教育環境背景的不同,但適度、溫和而堅定地展現出自己的立場,是最基本的。

在我後來以這個方式,和大陸同學們相處了半年之後,從價值觀、思維、做事方式與生活環境的不同,不少人都已能逐漸理解雙方差異──有次,一位大陸同學聊天時還脫口而出:「你們國家⋯⋯」;講到「國家」後他大概自己覺得不對,於是又改口說:「你的家鄉。」

但我知道,在他的認知裡,他已經懂得尊重台灣人的立場了。因此他並不強硬地說「中國台灣」、也不會再說「你是還沒有回歸的台灣人」,而是換了用詞,用雙方都相對可以接受的「家鄉」來稱呼。

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我們的教育與認同,儘管如此不同,相互之間的理解與尊重,還是可以達成的。

或許,當我們不斷向外、或向內爭論著「台灣是不是一個國家」的同時,更該透過實際相處,先認識彼此,而不是「非友即敵」地將對方視為異類、壞人。

知道彼此為何不同、學習相互理解與尊重──這或許是面對彼此身份認同鴻溝時,我們都該學的一堂課。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外國人可以說『中國』,但你們台灣人不行」——淺談台、港、陸生的認同鴻溝》,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如何用英文描述香港反送中事件?不妨先從這 10 句例句學起

穿牆者:在深圳與香港之間,我看到截然不同的「真相」

作者簡介:

Hi,我是凱倫,趕上90後末班車,先前擔任電視台文字記者,也當過新聞小編創造每日千萬流量,擅長訪談、社會觀察、職場文章、人物報導,新舊媒體產業都碰過的Trier。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