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帶熱食藏毒傷身 國人體內塑化劑濃度高歐美7倍!

台灣外食很方便,有小吃、夜市,還有24小時的便利商店。享受方便的同時 也用了很多一次性塑膠餐具,甚至可能會增加體內的塑化劑濃度,因為吃進去太多環境荷爾蒙,容易影響到健康。台北醫學大學發表的研究報告,台灣民眾 體內的塑化劑DEHP濃度,居然比許多先進國家,還要高出2到7倍。長期吃進過多塑化劑,容易造成內分泌失調,影響青少年兒童發育,還有致癌風險。

走進便利商店,微波食品琳瑯滿目。

記者 張澤人:「我們隨機選購一個微波食品,發現它的封膜跟容器,都是塑膠材質,放入微波爐加熱,在過程中,可能釋放大量的塑化劑。」

台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任 陳一心:「像我們平常用的一些(塑膠)容器,常常都含PVC 在高溫下使用,它有時候會釋放出,DEHP(塑化劑)這類的物質,小朋友可能會產生性早熟的現象,成人的話,可能會有罹癌風險。」

PVC學名叫做「聚氯乙烯」,是眾多塑膠材質、塑化劑含量最多的一種。

記者 張澤人:「要測試PVC 很簡單,首先拿一根銅線,在火爐上面燒紅之後,再碰觸需要測試的這個塑膠,接著再放回火爐燒,如果(塑膠)含有PVC,就會變成氯化銅,呈現綠色火焰。」

國內塑膠容器,編號從1到7,項目多,消費者可能會混淆。但其實您只要記得3號PVC,以及6號PS、聚苯乙烯,俗稱的保麗龍,這2種材質對於食品安全,都有很大威脅。

台中慈濟醫院家醫科主任 林佳佳:「保麗龍其實它不耐酸鹼,也不耐熱,(食物)放在(保麗龍)裡面,可能都會有溶出塑化劑的一些危險。」

這種裝沸水的泡麵碗,竟然是不耐熱的保麗龍。

台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任 陳一心:「聚苯乙烯(保麗龍)如果加熱之後,會產生苯乙烯,還有一些芳香族的產物,致癌的機會就更高。」

還有這種薄薄的白色湯匙,也是保麗龍材質,很多民眾以為是耐熱塑膠,拿來勺熱湯、盛油脂。2011年,國內爆發食品被不肖業者添加塑化劑。這波食安風暴的3~6年後,台灣民眾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仍是美國、加拿大、德國這些國家的2~7倍。專家推測:台灣外食族多,民眾經常食用微波食品,又愛使用保鮮膜和塑膠餐具,是塑化劑堆積體內的主因。

台中慈濟醫院家醫科主任 林佳佳:「塑膠用品很多也是PVC的(材質),小朋友的玩具,裡面也有塑化劑,化妝品、香水、沐浴乳,其實都是有可能(添加塑化劑),我們使用(物品)可能要使用一些,比較天然的。」

避免一次性免洗餐具,外食族自備玻璃、不鏽鋼和陶瓷餐具,才是常保健康的最好方法。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安親課輔服務 志工參與培訓更放心
希臘高溫飆破40℃ 6月累計5觀光客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