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人,你為何不能再沉默?

台灣社會目前有五大族群,除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與新住民外,還有個人數占台灣社會人口1成左右,平日卻不容易聽見其聲音的族群,這就是外省人。外省人是指因中華民國政府統治台灣的關係,而由大陸各省移居來台的人民與其後裔子孫,其中最大宗的移居現象就是民國38年前後,因國共內戰失利,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到台北,大批大陸各省軍民早先或跟隨流亡來台,這群人相較於其他四大族群,有著共同的生命經驗,不只有大陸原鄉的記憶(不論是個人親身的記憶,或經由家人轉知與流傳的記憶),更有著台灣眷村的記憶,形成我們特有的「雙鄉經驗」,儘管這個雙鄉經驗發展到今天,相當多數人已經變成「雙重失落」的記憶,但,這正就是我們要重新呼籲外省人自我覺醒的背景原因。

現在,我們最常聽見當有人問某個青年係出身於什麼族群,本屬於外省人的青年,總會跟人說:「我爺爺(或我爸爸)是外省人,但我是台灣人。」這種說法聽來很有語病。如果台灣人意指「出生在台灣的人」或「生活在台灣的人」,那只要這些人拿到中華民國身分證,他當然可自稱是台灣人。但,如果閩南族群的青年會說自己是閩南人;客家族群的青年會說自己是客家人;原住民族群的青年會說自己的部落屬於哪一族;新住民族群的青年會說自己的家人來自哪一國,大家全都是台灣人,難道只有外省族群的青年屬於「族群不明者」?從這個現象可知,外省族群正面臨被汙名化的處境,使得外省族群的青年估計本屬於外省族群的第三代或第四代後裔,卻不願意自稱是「外省人」,因為這些青年很怕自己被刻板印象給標籤化,讓自己置身在台灣社會邊緣化的位置,面臨被其他人排擠或霸凌的處境,寧可隨大流,只想簡單從眾就說自己是台灣人。

但,我要請這些台灣外省族群的青年做個反思:泯滅與漠視自己的族群文化,成為社會中的族群不明者,難道就能獲得「成為台灣人的榮耀」?台灣社會如果是個值得我們榮耀的社會,絕對不是靠著排擠或霸凌任何一個族群來獲得此榮耀,而是每個族群裡的人都能平等生活在台灣社會,跟人自在承認或愉快介紹自己屬於什麼族群,有著如何的族群文化,卻不會面臨被歧視或被消費的眼光。因此,淡化自己身上有著外省族群的色調,遺忘自己的族群記憶,來藉此覺得從此可融入到台灣社會中,這絕對不是合適的作法。

我更想跟外省族群的父母或祖父母說:由於台灣社會面臨劇烈的政經變化,你們面對自己的孩子,大多數人選擇沉默。你們自覺已經無法挽狂瀾於既倒,兒孫自有兒孫福,面對親子關係或祖孫關係,不論是家族記憶、生活型態或甚至國家認同,都面臨著嚴重無法溝通的現實處境,因此,你們索性放棄無效的對話,想說只要自己能頤養天年即可。但我想跟各位長輩說:不要等到我們族群都完全滅絕殆盡了,才會有人猛然驚醒:「我發現自己原來是台灣外省人!」

不論是年輕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只要你屬於外省族群,就應該意識到我們的族群正面臨著生死存亡危機,誰都不能再繼續坐視不理,畢竟已沒有任何政黨願意深度關注我們的族群權益,提出相應的族群政策,除非我們自己願意覺醒。我們需要開始重塑「外省族群認同」,凝聚台灣外省人意識,來復振外省族群文化。請不要再自我質疑生活於台灣社會的正當性,當你希望自己與子孫都能永續生活在台灣,請先大膽承認自己就是不折不扣的「台灣外省人」。(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