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銷生產中心移轉 112年中國創新低、東協成新寵 主要競爭對手是「自己人」

經濟部統計處自民國100年起按年辦理「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實況調查」。113年共計調查2,826家,回收樣本2,795家,回表率98.9%。(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台)

今(113)年前5月我國 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降至47.7%,為近15年同期最低,經濟部統計處長黃于玲指出,主因AI伺服器移回台灣生產,目前全球八至九成AI伺服器皆由台灣生產;若觀察去(112)年情況,根據經濟部調查,供應鏈依舊持續分散布局,且海外生產之產品在地化銷售趨勢漸增,布局區域也持續從中國轉移至東協國家與我國。

產線移出中國佔7成,東協生產佔比續創新高

因為高效能運算及AI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擴增,IC設計伺服器、筆電及網通產品廠商擴大國內生產比重,拉高整體接單之國內生產比率,根據經濟部調查,112年海外訂單中,在國內生產比率占49.1%最高,年增0.3個百分點,為102年以來新高。 

其次則是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占37.8%,較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為有調查以來(資料年99年)新低;東協占7.0%排第3,較上年上升1.2個百分點,續創新高,其中又以越南生產占2.6%最大、次之為泰國的1%。可見美中紛爭、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持續牽動全球供應鏈重組,東協成為臺商海外布局中重要的生產基地。 

此外,就產線跨國移轉之地區別觀察,有擴充產線的50家廠商中,也是以東協為主要選擇,占整體擴充產線家數之56.0%,其中越南占 46.0%,我國占28.0%居第2;新設產線也以東協占整體新設產線家數之73.2%為最高,其中越南占46.3%。;至於產線部分移出及全部移出之地區,則以中國大陸及香港占7成最高。

有自行生產廠商共2,207家,其中112年有跨國擴充或新設產線的共有87家,可複選。而部分或瘸移出產線的以中港佔多數、我國次之。(圖片來源/經濟部)

經濟部認為,此顯示在政府新南向政策推動下,加上東協國家具地利之便,且該等國家人口紅利及區域關稅協定優勢,成為臺商分散供應鏈布局之首選。

供應鏈在地化趨勢,中港生產並「當地銷售」佔比提升

若細看外銷訂單「海外生產」的貨品銷售流向,以「轉銷第三國」占69.1%最高,年減2.1個百分點,其次為「當地銷售」占25.8%,較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為有調查以來新高,顯示廠商多元分散生產布局,且有在地化、就近供應的趨勢;而「回銷國內」占5.1%。 

按貨品別觀察,除了供應鏈中上游的光學器材及電子產品以「當地銷售」占最高外,其餘各貨品皆以「轉銷第三國」為主,例如資訊通信產品84.8%、機械83.3%、基本金屬77.3%;而「回銷國內」以化學品27.1%最高,主要以部分電子上游的化學材料回銷國內比重較高。 

若聚焦於在中港生產的外銷訂單,其中有22.2%貨品「出口至美國」,年減1.3個百分點,而在「當地銷售」占28.2%, 較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出口美國減少,主要因為筆電廠商接單減少,加上美中紛爭未解,業者將出口至美國的貨品轉由國內或其他海外據點生產,拉低了整體出口美國的比重。 

108到112年,中港生產於當地銷售的比率逐年增加;相反地,回銷國內、出口至美國則逐年下降。(圖片來源/經濟部)

當中「出口至美國」以機械、基本金屬較高,皆超過4成;而電子產品、光學器材則主要於「當地銷售」,占比分別 為61.4%、54.6%,主因各項電子零組件及面板廠商,需就近供應中國大陸境內的組裝代工客戶。 

主要競爭對手是自己人,陸系企業次之

至於各外銷業者主要競爭對手,以面臨「國內同業」者占50.4%最多,較上年下降1.5個百分點,其次為「陸系企業」占25.1%,較上年上升2.7個百分點;另外,「歐美系企業」占9.1% 、 「日韓系企業」占7.7%,分別位居第3及第4。 

就主要貨品類別觀察,各貨品都是以「國內同業」為首要競爭對手,其中以資訊通信產品占比達70.2%最高,電子產品也有超過5成以「自己人」為主要競爭對手;值得注意的是,各貨品視陸系企業為競爭對手的占比均較上年上升。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2024跨國佈局必備指南 會計師:掌握東協、印、日、美、墨年度稅法變革
首購新青安宅 前十名熱門路段淡水包下一半
中國稱對俄烏戰爭維持中立 歐洲官員:中俄正聯合開發新款自殺式無人機